画面与师韵 物理学科教师培训“基地群”不凡
与其说这是一次物理学科拔尖人才的“大聚会”,倒不如说是教师培训集聚性的“大练兵”,她源于“基地群”。
2013年12月9日下午,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陈珍国、黄卫群、朱佩明、张韶龙物理教师培训基地承办的浦东新区物理学科教师培训基地群“把握教学改革趋势促进教师卓越发展”的主题培训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举行。浦东于基泰、王肇明、范小辉等物理特级教师和朱一军、李鹰、瞿剑宛、王雅琴、吴文涛、毛承延等非物理学科特级教师也来到现场。
基地导师、学员和应邀嘉宾、领导分两组观摩了由三个基地的四位学员执教、旨在探索“翻转课堂”、“探究教学”及“对话教学”的研讨课。然后,全体学员、导师和专家们在会议室进行深入对话,针对基地学员就翻转课堂的提问,陈珍国老师指出:物理课的特质是实验伴随课堂,学生主动学习,这是物理学习主流方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变革带来了条件,今天提出翻转课堂,是指在微视频的帮助下,实现知识建构在课前,问题解决在课堂,其本质是创设机制让学生主动探究。而对于“探究教学”,黄卫群老师认为,其意义在于关注课堂,聚焦课堂,联系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立足课堂,研究课堂,努力提升学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朱佩明、张韶龙物理教师培训基地重点围绕“对话教学探索”开展研讨活动,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对话教学探索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深层次师生、生生对话,质疑,要关注对话课堂的形态建立,使基地学员学会发现表述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将教育心理基本原理与教学实践剖析作为两个轮子运转的推进剂。
物理特级教师于基泰用随身所带的别针、棉签、牙签、棉线、小球和书本进行了演示实验,边演示边游戏,再加上幽默的语言,与基地学员充分互动。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顾泠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潘苏东教授对“基地群”主题培训活动作了充分肯定。晚间,各基地的QQ群、微信群和浦东教师研修社区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热聊……
如何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用合理的投入产出效益的最大化,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效益的最优化,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作为上海基础教育体量的“航空母舰”,教师的培训就是一次次“航程”,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走向和分量。
1999年,浦东在上海市率先推出了以学科教师培训基地和名师工作室为组织形式的教师培训模式,并于2004年由区教育局发文,成立了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工作室和教师培训基地,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和卓越教师品牌形成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完型。
浦东新区名师工作室、教师培训基地,是在浦东新区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为更好地发挥名教师在青年教师培训中的独特作用,促进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快速成长而成立的,以名校长、名教师领衔,带动10—15名优秀青年校长、教师围绕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学科问题共同学习探讨的发展共同体。
这一做法,成为上海市教师教育培训方式的创举,名师工作室模式迅速成为上海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6年上海市首期“双名工程”项目就是在借鉴浦东新区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培训基地运作模式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启动的。
此后,浦东不断完善制度,为名师工程护航;逐渐规范流程,形成一整套管理程序;努力创新机制,助推名师工程科学前行;研究提炼经验,促进名师工程纵深发展。在规模不断壮大,规范日益成熟的基础上,形成了培养目标高端化、培养内容优质化、培养过程动态化、培养对象层级化的鲜明特色。
如何让有限的资源产生集聚和辐射功能,让名师工作室和学科教师培训基地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时空、更大的群体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浦东教发院副院长陈珍国认为,高端与高端之间的对话,是不是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引导更为坚定有力的教育教学行动?特色与特色的交融,是不是会为参训教师铺展出更为缤纷多彩的专业图景?从而在更高的平台上,在更丰富多彩的学科思想园地,更广阔的专业探索领域里,激活参训教师的专业情意,使其参训体验更加鲜活,教学思考更加深入呢?同时,这些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所领衔的基地工作室,通过这种高端联手、特色交融的形式,是不是能打造出名副其实的区域教师发展的学科高地呢?
基于上述思考,浦东着手打造学科优秀教师培训的“基地群”。浦东新区是一个大区,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主要学科中,各学科分别都有3至7个基地。所谓“基地群”,就是在具有集群优势的学科中,将几个独立的基地组织在一起而搭建的一个既基于各独立基地、又高于各独立基地的优秀教师培训平台和学科教学研究高地。
“基地群”创生目的和建设定位是,将作为微观系统的单个基地工作室,在独立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依据一定原则,组织成为一个中观系统。从其内部来说,为各基地参训学员专业发展实现质的突变创造条件;就其外部而言,形成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吸纳区域特级教师作为优质资源,服务于整个浦东新区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地群”——教师培训基地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从2004年的12个,发展到目前44个,受训学员从原来的180人扩大到现在的660人。在2012年新评的600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有146位就是通过基地工作室培训脱颖而出的。同时,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浦东新区基地群的运作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目的聚焦:学科主题更为鲜明
教师培训基地工作室的核心目的是提升优秀教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而作为“基地群”的活动,鲜明的主题和活动目的,让每次活动形成聚焦点,从而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病。
如语文学科“基地群”活动,浦东新区八个语文教师培训基地的所有主持人和学员齐聚上海实验学校,把“聚焦语文学科价值,彰显基地培养特色”作为活动的主题,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和基地之间的交流对话,就围绕着每个基地如何立足“语文学科”这一本体,在各个基地富有特色的培养活动中提升参训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课堂展示采用同课异构形式,程红兵基地学员董鹏老师与徐红基地学员邓志红老师分别在高二与初二两个不同学段展示鲁迅《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两位老师根据各学段不同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董老师以“找出9处与‘拿来’有关的语句切入,并分析为何会在该处出现,分析其前因后果”一问切入,一下子理清了文章行文思路,可谓巧妙。而邓老师的课堂更是令人难忘,学生能言善辩、老师应对从容,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在姚为洲、毛承延及黄荣华三位基地主持人分享了他们的听课评课智慧之后,于漪老师作为点评嘉宾,详细地从高中学生学情与初中学生学情的角度分析了董老师和邓老师两堂课同课异构的区别与特点。她还从“文本价值聚焦”、“教学核心价值聚焦”的价值取向角度分析了《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应该如何聚焦教学有效性,以及教学设计中应聚焦的核心点。
开放多元:信息交换更为开阔
“基地群”的建设,旨在构建一个具有开放性而非封闭式的教师培训平台和学科研究高地,因为如果没有与外部优质资源的信息传递和能量交换,“基地群”内部就会在一次一次重复活动中出现教师培训情意的能量衰减和学科专业信息的资源衰竭。通俗说就是,时间长了,参训教师就会感到厌倦,觉得无非就是那么回事儿,没有新东西。
“基地群”建设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开放性。参与“基地群”活动的人员,除了各基地主持人和学员外,还有基地之外的特级教师。如物理“基地群”在一次活动中邀请区内非基地主持人的三个特级教师参与培训活动,围绕活动主题与“基地群”的主持人和学员分享自己的学科教学思考,并接受基地学员的提问。二是对象的开放性,“基地群”的建设旨在打造学科研究的高地,自觉将区域辐射影响力的发挥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因此,在开展活动时热情欢迎广大学科教师参与其中。三是学科的开放性,“基地群”活动主要以相同学科为组织依据,但是不仅不排斥反而主动邀请本学科之外的特级教师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旨在用学科之外的视角审视特定学科,以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地群”的建设,实际上也打造了为区域特级教师进行培训的一个平台。一名非物理学科特级教师在参加物理“基地群”活动后,感触颇深地说:“在如何发挥自身影响辐射作用,同时深化学科本体思考,我寻找到了一个十分有力的支点。”
异质交融:不同视角更为独特
虽然各基地工作室的主持人基本都是同一学科领域的特级教师,但是,“基地群”能够形成学科研究高地和教师培训合力,因为有本学科领域内的领军人物,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更重要的是,浦东新区“基地群”运作非常重视各基地之间“异质”融合,也就是说不同基地的研究重点和培训方式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如在物理学科基地群中,陈珍国基地呈现的是“翻转课堂探索”,朱佩明、张韶龙基地聚焦于“对话教学探索”,而黄卫群工作室则着力于“探究教学探索”。在语文学科“基地群”中,陆新全工作室的培训注重主题化,追求系列性;程红兵基地则聚焦于语文教师思想力的提升,而李海林基地则把语文教学“理性的思考、科学的设计”作为培训重点。这些不同基地通过课堂教学、论坛交流集中呈现各自特色,并在对话中形成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思考构建起了多维图景。
自我建构:互相关联更为清晰
不管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还是系统论思想都认为,教师也好,“基地群”内的各基地个体也好,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关键是在信息交换和思想碰撞的基础上形成自我学科思想的内在建构。例如物理“基地群”活动后,陈珍国基地学员邓志文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帖说:“基地群活动中于基泰老师的讲话再一次将我的思维牵引、聚焦:物理课堂究竟教给学生什么?什么对孩子的终生发展有益?怎么上出物理课的本质?……”在浦东教师研修平台上,学员们的研讨和反思更是丰富而又深刻。这些现象说明,基地群活动使学员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状态带来了冲击,使之产生动荡,并开始了重新建构的过程。
也许有人会问:“基地群”与一般意义上的基地联合活动有什么区别?就经验层面而言,基地联合活动往往局限在各基地之间的机械拼合,主要目的是资源共享,如共同听一个专家报告;最多就是每个基地各出一堂课,或同课异构,或各显神通,开展一次听课评课活动。这样的活动当然是有意义的,但与“基地群”建设思想还相去甚远,因为这样的组织形式还只是停留在“部分之和”的层面,远未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缺乏像“基地群”那样的内部、外部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碰撞,因此其培训价值与功能发挥与“基地群”相比都会不一样。
网上联动:随时汲取更为便捷
浦东教发院经过十年探索,建构了“基于网络社区的区域教师协同研修模式”。通过现场研修与网络研修协同、区本研修与校本研修协同、团队组织学习与教师自主学习协同,实施学科教研全覆盖。
这种模式,既可以说是在网上建立一个庞大的“基地群”,也可以说是网下“基地群”的延伸。在实施协同研修模式的过程中,区域“学科中心教研组”发挥了巨大作用。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中心组按年级组建,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中心组按学段组建,三年为一个任期。学科中心组成员在学科教研员的带领下研制教研计划,协助教研员主持教研活动,指导执教教师设计教案、说课评课、制作课件,将教研内容辐射到全区各位教师。2013年组建高中、初中、小学、学前、特教、职教等各学科中心组共45个,聘任基层学校教师共530人。通过教研员与学科中心组的团队合作,实现了教研、科研、教学改进的完美结合。
感言 让“基地群”聚变: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释放更大能量
浦东新区通过建立学科优秀教师培训基地和名师工作室,试图破解教师从单个优秀到整体优秀、从一般优秀到卓越的难题,从而推动新区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转型。
如果单个培训基地的效能好比是核裂变,那么“基地群”的效能就好比是核聚变,它释放的能量远非单个基地所能企及的。在核裂变的能量聚集的基础上,通过核聚变实现能量放大,这也许是“基地群”的活力所在。
浦东着手打造学科优秀教师培训的“基地群”,就是在具有集群优势的学科中,将几个独立的基地组织在一起而搭建的一个既基于各独立基地、又高于各独立基地的优秀教师培训平台和学科教学研究高地。
这种培训创新,让我们在更高、更宽、更深的环境中,去思考和探索教师培训的主题集中、内容集纳、方法集粹和组织集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能量的聚集、功能的转换和品质的提升。
浦东教师培训“基地群”是应浦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生的,它的生命力也源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唯有让“基地群”根植于教改实践方能实现“聚变”,也唯有“聚变”方能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文/陈珍国(作者为特级教师、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