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的电影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内地影院银幕数量已超过2万块,平均每天新建18块银幕。与此同时,全国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却只有15%,绝大部分座位都处于闲置状态。一边是高速铺展的放映市场,一边是增速缓慢的票房消费,显著的矛盾引发了业内的热议:2万块银幕对当下的电影市场而言,是否已经供大于求?我们应该拿什么来填满越来越多的银幕?
银幕,2万块还不够,4万才够?
根据某电影产业研究机构日前公布的数据,2014年第一季度,内地新增影院325座,新增银幕1609块,平均每日新增银幕18块,累计银幕数超过2万块。银幕数在6年中翻了将近6倍,尤其在近3年中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每年银幕数的增速保持在40%左右。而今年一季度的票房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不到30%,远低于银幕增速。
上述数字,被许多人视为银幕数量供大于求的一个信号。有专家对目前的影院建设速度备感忧虑,称内地观影市场已渐趋饱和。不过,也有人认为银幕数远远未到饱和。
“2万块银幕还远远不够!”电影产业评论人彭侃明确地回应。他说,在电影产业的布局上,一般业界都会参考美国。美国有4万块银幕,而人口还不到我国的1/4,因此我国的银幕总数至少要在达到4万块以后,才有考虑市场饱和问题的必要。彭侃认为,未来中国的院线拓展仍有相当大的空间,但并非没有侧重。目前在一些大城市的成熟商圈,影院的确存在过剩的现象。比如在北京的望京地区,方圆1公里就有四五家影院,银幕密度绝对超出了市场需求。而今后需要加紧布局的,是二三线城市以及县级以下的电影市场。在去年一年之中,二三线城市观众对全国票房的贡献率高达70%,成为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但是这些地方的银幕数量还是远远不够,尤其是一些县级市场还没有多厅影院,只有传统的大礼堂,这些市场都有待激活,大有挖掘的潜力。”彭侃说。
市场,“区域订制”将成为主导
电影市场离饱和尚远,银幕数量也在与日俱增,但15%上座率所指代的影院的空落,也成为中国电影人心头的空落。应该拿什么来填满这越来越多的银幕呢?
市场已经铺开,内容必须跟上。彭侃认为,在二三线城市已然成为电影消费主流阵地之后,市场对优秀国产影片的需求,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缺口。具体说来,一线城市的观众口味较为多元,影院有进口片和国产片共同“撑场”,所以总体来说情况还不错;而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县、镇地区的观众则不大愿意消费进口电影,这些地方的影院主要放映国产电影。“我曾经去过一家县级影院,排片表上70%都是国产片。”彭侃说,“但是今年到目前为止,主要都是进口片的天下,给力的国产大片太少,所以二三线城市的低上座率也就完全可以解释了。”这块市场有待更多优质的国产电影来填充。
“我倒是听到过另一种说法,三线乃至四线城市的观众更爱看海外大片,因为觉得花了几十块钱,要看大场面大制作才算值。这也正说明不同地域的观众消费心理都不一样。”曾成功推广《失恋33天》等电影的营销推广人安玉刚认为,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不同年龄段、不同档期、不同地域之间的消费差异也越加突显,需要中国电影人有更为精准化的市场定位。比如《小时代》的目标观众就是90后,《私人订制》主打春节档,而乐视影业与黄百鸣合作的新片《六福喜事》则只在粤、港做地区性发行,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影片的内容多一些类型,推广多一些市场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填满这“2万块银幕”的巨大市场。
文汇报见习记者 钱好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