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里,长城脚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存在的最大意义是“不在”,不让世人知晓巨大的危机,也不为自己谋求出世。某种程度上,正是这样自我消隐的处世态度,让外邦人甘愿归化于中国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任“谋女郎”景甜大概是片中极大的惊喜。如同她的若干前任那样,观众从“为什么是她”会渐渐过渡到“就是她”。图为《长城》海报。
昨天,张艺谋新片 《长城》 在北京举行全球首映,而国内正式公映定在12月16日,比北美超前近3个月。好莱坞大片厂与中国内地导演合作拍摄大片;投资1.5亿美元;《山海经》、五禽戏、水墨、火药等中华先祖的智慧精粹透过大银幕被安装在了一部打怪兽的美式大片里,这些元素让这部影片早早冠上了“全球”的概念。
如上种种,皆为中国电影的第一次。
“划分时代不是我力所能及,但延展艺术的可能性,可以做到”
3年多以前,好莱坞将目光投向潜力无穷的中国,他们想与这个不断创造票房奇迹的国家合拍一则史诗故事。它将是一部面向全球的超级制作,好莱坞想在方方面面达到“顶配”。
首先,故事发生地是“顶配”,长城———一个人类文明史上公认的建筑奇迹,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尔后,故事的反派主角也颇费了美国编剧一些心思,他们从 《山海经》 里寻觅到饕餮,一种上古传说中代表贪婪的恶兽。历史、想象与传说就这样合上了齿轮,搅动在一起。最后,他们还需要一位执行者,能掌控上亿美元的投资、过千人的制作团队,还能驾驭一个不失中国韵味的好莱坞剧本。显然,张艺谋是合适人选。
这段经历被导演阐释在创作日志里,他说:“时代远远大于人,我们所有的成长都离不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作为导演,划分时代不是我力所能及,但延展艺术的可能性,可以做到。”
史诗视效演绎:守卫长城是民族的“源动力”
有人曾说,张艺谋的电影“长于场面,短在故事”,尤其是脱离了作家的时候,他更像是回归———色彩美学大师。电影如同他的各色实验,绿色的 《英雄》、白色的 《十面埋伏》、金色的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次则是五彩 《长城》。
鹤军着蓝色,清一色女兵,每次出击如同飞鸟捕食;黄色虎军是工程部队,长城上大大小小的精妙机关都由他们操纵;鹰军是红色的弓箭部队,借古书里的阵法,乾坤倒转、地动山移;紫色鹿军是骑军,速度为利刃,他们是饕餮近身作战的主力之一;而另一主力,就是由殿帅直接统领的黑色熊军,手持铁斧、长戟,善与饕餮短兵相接。五军合围,照例有张艺谋式的排山倒海———万箭齐发只是开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血肉筑城万箭穿,盔甲染血映月光。
但显然,相比奇崛视效,导演更希望解开的,是那个讲好故事的结。
《长城》 里,男女主角马特·达蒙与景甜的手里攥着这个结———他们用浅显对白坐而论道,争执一番“我是谁”“我与谁同类”的宏大母题。直到达蒙饰演的外邦人在中国被感化,并用中文说出“信任”时,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成长的故事取代了“美式英雄拯救世界”的误解。
更重要的一个结,被系在了五色禁军身上。按设定,怪兽饕餮每60年来世间一回,每次都使生灵涂炭。但对古人来说,他们或许终此一生都不会遭遇饕餮。那支戍守长城的无影军队,他们存在的最大意义是“不在”———既是默默准备着、传承着,只待“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更是不为世人所知、不被史书提及的自我消隐。
所以,在张艺谋看来,长城是背景,是根基;长城的隐形屏障、无影禁军才是故事的魂。就此而言,这部影片的大场面视效与其被认作他个人喜好,莫如看成“长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图腾之一”,守卫长城,无需动员,只因“源动力”。就像片中点题的台词:“浩大工事,固然可抵御饕餮,但却是这些英雄们,让雄伟的长城屹立不倒。”
当务之急是先让中国电影走出去
2008年出版的 《张艺谋传》 中提到,外公给了他最初的名字“张诒谋”,《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中写道:“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诒谋”二字有将祖辈谋略传给子孙之意。但因为“诒”字略生僻,青年时代的张艺谋受不了大家总把他的名字念错,将“诒”字改成“艺”字。这一换,冥冥中似有天意,这个因简单易辨而被选中的字,成为了他一生的道路。有意思的是,张艺谋的电影转型路线从艺术到商业,一直在评论界的聚光下。首映场开始前,张艺谋别有深意地说:“先完成好莱坞的工业标准,先做得像一部大片。”他认为,若能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最好,那便是诚意之作。
有评论者认为,《长城》 表现出了这样的诚意,不仅因为它是按照好莱坞工业范式严丝合缝制作的大片样本,更因为它能让外国人在熟悉的怪兽类型片里看到孔明灯、五禽戏、火药、水墨点染等中国符号,也能让中国观众在英语对白中,为响彻八百里秦川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而感怀。
对66岁的张艺谋来说,《长城》是属于他的一次大尝试。和很多人的想象大相径庭,他丝毫也不觉得拍商业大片有失身份,反而将其看得很重,摩拳擦掌,野心勃勃。他认为:“如果电影是个工业体系的话,我个人以为,一旦走出去了,这可以是重工业,是支柱产业。”
这就是 《长城》 首映的全部。一个在中国拍摄的中国故事,在打通世界工业密码的同时,也输出了中国文化符号、神秘莫测的东方元素。
相关链接
关于《长城》张艺谋说——
这是个彻头彻尾的中国故事
之前有些声音在质疑:为什么又是美式英雄拯救世界?其实对我而言,这是个彻头彻尾的中国故事。
一队外国雇佣兵来中国偷火药,辗转千万里,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徒留两人,在中国长城脚下被俘———故事在此开始。
外国人跟自己的文化割裂,从这一刻起,影片里剩下的全是这7天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是外邦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与之发生的互动。
初见剧本,我就被其中呼之欲出的中国元素折服。
首先,这是第一部以长城为主战场、全片都在长城上打的电影。其次,美国人居然选了饕餮,这让我惊讶。中国远古有十大怪兽,饕餮在我看来或许一些中国人都未必知晓。另外,宋代秘密部队的设定别具一格,隐于世间,但又世世代代千百年守护着一方水土。来偷盗火药的欧洲雇佣兵只是引信,点燃其他元素———长城、饕餮、无影禁军、火药,它们的交汇处正是中国和中国文化。虽是魔幻题材,但挺自然,不牵强。
做这样一部电影,说容易很容易,说难也难。
站在导演的立场,第一步是要完成工业体系标准,做得像好莱坞大片,做到是一部标准产品。在此基准线上,文化信息、自己的特长再做加法,融于一体。这样的合作模式,我是第一次,美国人也是第一次。
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以票房成败论英雄的局面。所以,希望大家能给《长城》一个机会。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先有一,后面才有零。中国电影要输出中国文化,应该因势利导,由浅及深,先贴标签,强化符号,然后再输出更深刻的奥义。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