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艺穗节”上最受关注的话剧《我们/他们》,以孩子的童真视角讲述暴力对美好生活的戕害,震撼人心。
■本报记者 童薇菁
每年8月的爱丁堡艺术节好比一场文化与艺术的奥林匹克。2015年,参加爱丁堡艺术节的观众人数高达450万。艺术节期间,有超过12个风格各异的艺术节单元同时段开放,涵盖音乐、舞蹈、戏剧、魔术、杂技、电影、书籍等丰富多彩的艺术种类。但要说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其中的“爱丁堡艺穗节”了。
然而,今年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爱丁堡艺穗节”的参演剧目和场次数量出现明显的下滑———虽然看起来,294个演出场所,3269台剧目,50266场演出的“大数据”依旧繁荣,但却比2015年足足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原以为会受到“巴黎恐袭”事件影响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今年反倒出人意料地增长了15%的演出规模。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带着昆曲版 《罗密欧与朱丽叶》 参加了今年的“爱丁堡艺穗节”。同时,作为一名前沿戏剧人的王晓鹰,也在观察着这片欧陆之土上发生的“故事”。5天的时间里,王晓鹰观看了来自法国、瑞士、乌克兰、俄罗斯、比利时等国的20部戏剧演出,“我发现,‘艺穗节’提倡的主题不完全是戏剧的创意和构想,更多的时候是在表达对戏剧的认识和态度,尤其是创作者自身如何透过戏剧去认识生活、认识世界”。
对戏剧的“直觉”和“理想”没有熄灭
比利时布鲁塞尔Bronks剧团演出的话剧 《我们/他们》,令观众“笑着心疼”。故事取材于车臣武装分子2004年在俄罗斯联邦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发起的一次校园劫持事件。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作为1300名被绑架儿童的“代表”向观众叙述恐怖事件的发生。对于这样严肃的当代题材,导演放弃了纯粹的写实,而是透过两个灵魂纯净的孩子的视角,描述着童真遇上罪恶,美好被残害的悲痛与忧伤。在来到“爱丁堡艺穗节”之前,《我们/他们》只是一部面向比利时中小学生的儿童剧,但显然它已经达到了成人审美的高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独角戏”《一百个愿望》 则是一部源自田野调查的作品。年轻的表演者采访了100个移民家庭的悲喜生活,她把这些素材制成卡片并带上舞台。表演开始后,现场观众从盒子里随机抽出卡片交由演员,她将调动自己的全部情感来还原每个家庭的生命历程。“这些演出让我非常感动,感动的是这些年轻的戏剧人所展现的,对生活和生命的一种伟大的责任感。”王晓鹰说。
今年的“艺穗节”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幕前,三拓旗剧团创始人、青年导演赵淼身在伦敦。找来节目册后他发现,自己一直关注的几个剧团并没有出现在今年的“艺穗节”上,便打消了北上爱丁堡的念头,“他们都忙着在海外巡演呢”。
英国壁虎剧团,就是赵淼多年关注并毫不犹豫地列入“每年必看计划”的剧团之一。肢体剧起源于法国,但却在英国“壁虎”充满想象力的表演中赋予了它丰富的当代性内涵。前几年“壁虎”在爱丁堡的演出让赵淼惊喜地看到,在开发身体表达之外,这个团队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视觉和环境塑造上一直试图突破边界,演出品质愈发完整、精美,没有出现在今年的“艺穗节”上,多少令当地观众有些遗憾。
这些一流的剧团对戏剧的未来是有直觉的。他们能够预感,或者说,他们本身将引领未来三四年的发展趋势。例如,当国内对杂技的观念还停留在技术上时,“艺穗节”上出现的“新马戏”已经向戏剧方向靠拢,将杂耍和戏剧要素、视觉特效紧密融合在了一起。“艺穗节”自由、奔放,和它的姊妹单元“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相比,那种不循规蹈矩的“姿态”更能够体现当下前沿的戏剧理念和戏剧态度。
赵淼打了个比方,如果把全球著名的戏剧节归拢在一起看,那么“艺穗节”之于爱丁堡艺术节的重要分量,相当于“In”单元之于阿维尼翁戏剧节和柏林戏剧节,“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艺术力量”。
消失的是“水分”还是“养分”?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单元的演出剧目由当地政府主导策划、邀请,选择上偏向保守,仅以今年该单元的戏剧部分来看:美国作家田纳西笔下一个短暂造访引发的悲剧《玻璃动物园》,跳脱不出百老汇式的艺术解读;把莎士比亚《十二夜》搬到1970年代度假村的《摇晃》,是惯用的改编手法;3个中产阶级“围炉夜话般”探讨恐怖主义及难民问题的《被毁坏的房间》,絮语般的推进令观众难以进入剧情,采用的多媒体拼贴手段又显得太过刻意……至于奥斯特玛雅的《理查三世》,中国观众也已经先于英国尝鲜了。
与之不同的是,“艺穗节”的参演剧目是由当地剧院出面邀请,爱丁堡艺术节组委会绝不会干涉,当然,所有参加“艺穗节”并组织场地的国内外剧团、演出群体和当地剧院,在票房上也必须自负盈亏。剧场艺术总监决定邀请的演出,将直接关乎自己和剧场的名誉,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演出的质量和水准。
爱丁堡的每个剧院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比如“新城剧院”(NewTownTheatre) 就是以音乐为主要特色的演出场地; “夏宫” (SummerHall) 则是以国际交流、跨文化演出为主的地标建筑,来自中国的表演团体常常在此演出。因而,对于一个“艺穗节”的熟客来说,只要牢牢抓住“剧团”和“剧场”两个关键字,就能为自己安排好一张合适的观演计划,不至于迷失在3000多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剧目中。
然而,不少评论人士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发展至今,“爱丁堡艺穗节”愈发地方化了。“瓦尔慕斯剧场”出品的话剧 《寻找快乐》 在世界巡演中收获了良好口碑,但在今年的“艺穗节”上一共只有10场演出,和一些“大户”相比这个数量的场次实在少得可怜,恐怕还没有升起热度就被淹没在爱丁堡了。对此,剧团经理瑞秋·萨尔维吉也颇为无奈,“交通、住宿、餐饮……我们实在无法承担长期演出的成本”。整个演出期间,《寻找快乐》 必须达到75%的票房收入才能实现收支平衡。短暂的演出周期意味着很难受到观众和媒体的注意,如果剧目还想要借此吸引其他制作人的目光,或被海外的买家相中,那么就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花销。
来自海外的高校戏剧团体或民间剧社更是“人穷志短”,从往年的情况来看,他们不得不采取“打一枪就跑”的战略,然而往往雁过无痕。相反地,对于英国本土学校和艺术小团体来说,“艺穗节”却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舞台,是良好的暑期实践场所。
所有参演剧目都扎堆着往中间的“黄金档”拥挤,最后一周几乎成了“消失的一周”。为期20多天的“艺穗节”是一场磨人的战争,不知最终逼疯多少观众和评论家。爱丁堡艺术节需要三周那么长吗?
“60多年来,我们总是希望‘艺穗节’的泡沫能够破裂。演出减少没关系,高水平的演出多一些就好。但真到了这么一天,我们却疑惑了,‘消失’的真的都是水分吗?”《卫报》评论称。
相关链接
“2016爱丁堡艺穗节”精选剧目
■ 《我们/他们》 (Us/Them)
布鲁塞尔剧团 Bronks 带来的《我们/他们》,取材于车臣武装分子在2004年9月期间于俄罗斯联邦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别斯兰市某中学制造的一起劫持事件。《我们/他们》 以两个孩子天真而充满童趣的视角重新解读人质事件,令观众笑着心疼。
■《麦克贝恩》 (Macbain)
杜德·帕德是欧洲大陆实验剧团里的佼佼者,作品风格叛逆大胆。此次带来爱丁堡的 《麦克贝恩》 借古讽今,将麦克白夫妇的故事与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夫妇的故事加以穿插,用黑色幽默讨论人们对名利的渴望和随之而来的无限困惑。
■《木偶小说》 (PuppetFiction)当提线木偶遇上昆汀·塔罗蒂诺,这场秀对原版《低俗小说》的细致重现全部由木偶演绎。电影的多线剧情在木偶剧中被拆分成一系列的50分钟的短剧,让观众拥有全新的惊喜体验。
■《狂人日记》 (DiaryofaMadman)
故事源于果戈里短篇 《狂人日记》,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侮辱蹂躏,最后被逼发疯,狂人与狗的通讯、日记等小说经典元素在舞台上重现,搞笑和悲剧交织。创作者将这部剧搬上舞台,意在提醒全球化的扩张及其改革之风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ADA/AV》
芝加哥剪纸多媒体跨界剧 团ManualCinema 的代表作 《ADA/AV》与皮影戏相似,是在背景音辅助下的人偶演绎,黑白场景如同复古默片,故事讲了一对双胞胎姐妹中的一人意外死亡,而另一位需独自面对生活。全剧充满爱的细节,但又以镜像的巧妙效果展现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