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大赛开幕式上,来自6个国家的14位芭蕾明星登台献演。祖忠人摄
“全球化时期,随着媒介的不断更新,年轻一代舞蹈人才的生活方式已与我们截然不同。”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论坛上,大赛评委会主席伊万·里斯卡开篇就抛出这个紧贴时代脉搏的问题:“如何培养青年舞者,推出优秀剧目,营造美好的演出市场,对当下的世界舞蹈界来说迫在眉睫。”
在文联主办的此次论坛上,汇聚了本届大赛的评委、嘉宾、选手及众多全球舞蹈界人士,大家聚焦“芭蕾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芭蕾演出市场现状”两项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网络时代,随着芭蕾舞艺术的普及,越来越多观众愿意掏钱进剧场,中外交流也日益丰富,但我们仍要冷静面对现实。”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说,“我呼吁进一步建立重基础、重传统的教育模式”。
优秀舞者要多去美术馆图书馆
“今天的舞蹈学习者通过各种平台获取信息,尤其是新媒体,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很危险的。”伊万·里斯卡表示,“年轻人在视频网站上看到舞者的表演动作,却不知背后原因、风格里又蕴含着何种真谛,难免沦于盲目崇拜。”伊万甚至建议舞者训练时不要面向镜子,“镜子在舞蹈学院中很常见,因为看着镜子才能控制自己,但对着墙壁跳舞,才能寻找到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情感”。
对于当下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学习芭蕾舞时名利心较重的问题,赵汝蘅的看法是:“有太多演员擅长‘拷贝’,而非真正的‘跳舞’,因为他们不是由心出发的。过于重视腿抬得多高、圈转得多快、学位拿得多少,而忽视现场表演经历,不利于优秀演员的成长;努力夯实基础,多从舞台积累经验,这样的舞者才不至于徒有其表。”
出身芭蕾世家的莫斯科大剧院前首席演员安德里斯·列帕认为,完美地传达艺术语言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多听音乐、看展览、泡图书馆,丰富自己的内涵,“古今中外众多舞蹈大家精通世界艺术史,当你亲近各种艺术时,‘艺术之神’便会青睐你”。伊万也指出:“除了专业素养外,我更期待芭蕾舞比赛的选手展示给我看‘为什么要舞蹈’及‘怎么舞蹈’。”
安德里斯·列帕还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如何向一名卓越的舞蹈艺术家进发,“我父亲曾给予我很多指导,告诉我除了舞步,还可用各种体态来表达内心语言,譬如俄罗斯演员跳大家所熟知的 《天鹅湖》 时,手臂宛如飞翔的翅膀,此时舞动的双臂已与优雅的精神和谐统一,凭活跃的肌体、自由的灵魂传达出更好的艺术语言,方能将角色诠释得活灵活现”。
先学好外语,再谈怎么和世界沟通
伊万·里斯卡说:“专业素养是基础,而我更期待芭蕾舞比赛的选手展示给我看‘为什么要舞蹈’,表达出舞者的内心和思想。”这个问题关系到谁仅能成为舞者,谁又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赵汝蘅更关心的问题是中国芭蕾舞还缺什么,“习总书记曾指出文艺创作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我们有自己的品牌———中国芭蕾,值得自豪,可现在一些舞剧弄得五彩斑斓,成品速度也极快,实质上却只有华丽的外表,内容和质量尚未达到让可向人夸耀、让人折服的水准”。
赵汝蘅担忧的是,编创队伍对音乐、剧本、美术一知半解的情况并不少见,“可能钱来得太快,一些人压根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人虽是富起来了,内里却空空如也”。当今中国演出市场越来越丰富繁荣,舞蹈演出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大,但对“国家队”级别的舞者而言,有一个大前提永远不能变,那就是“舞蹈必须得走到人民的心里去”。
“中国舞蹈目前的问题,不仅是编创人才方面的缺失,理论、技术课程的教育者也有共同的责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告诉记者,中国舞蹈界教育人士身上最大的问题是“只说中文,不懂英文”———骨子里盲目自大、安于现状,依赖学术研究者翻译的国外理论,不肯下功夫学习,导致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全球视野落伍于时代。“先学‘外语’,搞懂外面的情况,再谈怎么和世界沟通,怎么走出去。”欧建平说,中国高校有700多个舞蹈系,但大多在四年课程里只开设一个学期的 《中外舞蹈史》,平均只有32节课时,“真的太少了”。“舞蹈是一种文化,艺术追求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修养和视野的比拼”。
借助新媒体,芭蕾插上互联网翅膀
怎样的呈现方式,才能让芭蕾舞艺术博取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南非国际芭蕾舞比赛首席执行官德克·巴登霍斯特提出他的困惑。伊万·里斯卡以其担任艺术总监的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国家芭蕾舞团为例,给出经验:“我们芭蕾舞团把部分现场表演上传至网络平台,观众可以免费观看,不过无法保存,视频平台的声效和画质完全不能比肩舞台,于是被节目吸引的人们纷纷买票上剧场观演。”
伊万回顾了他和舞团在中国推广芭蕾舞剧 《雷蒙达》 的经历,一开始中方质疑为何不跳大名鼎鼎的 《天鹅湖》,伊万当时坚持推动文化交流,不只为了卖出好票房。“现在大家都知道这部名作了,还有位中国舞蹈院校的院长专门向我表达感谢,由于我们的引进,中国也出现了不少能跳 《雷蒙达》的舞蹈团,这就是交流的意义。”伊万认为中国有着非常大的舞蹈观众群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留待中外演出者挖掘,“观众会因好奇驱使而渴望融入其中,经过探索,就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赵汝蘅则说:“新媒体时代,我从微博上认识了不少朋友,他们纯粹出于爱好向周围人普及芭蕾舞艺术,专业程度非常高,有的知识我都不完全了解。他们搜集全世界最新的讯息互相分享,有好的演出项目时能召集全国各地粉丝前来观演。网络把这些芭蕾迷们聚在了一起,我看一些专业人士反倒没有他们投入的兴趣多,真要感谢网络,更感谢这样的网友,使我对中国舞蹈观众的培养充满信心。”
文汇报见习记者 姜方 记者 周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