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辛
正在热演的音乐剧 《危险游戏》,有着吸睛的题材、抓人的故事、流畅的音乐,就演出来看,演员的颜值非常高,还有一些场景尽管处理含蓄却也足以让人脸红心跳。毫无疑问,这足以吸引来众多粉丝。
只是,这部戏,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初看,《危险游戏》 演的是悬疑动作的戏码,一环扣一环,最后大逆转,让人喘不过气来。再有就是主角间的感情戏,虽处理得比较含蓄,但其实是一部很惨烈的悲剧。
剧中内森有句独白:“我想如果他不是多年之前在澡堂被刺杀死的话,我大概……”这句台词说得很平淡,并且话也没说完,观众可能不太容易注意到,但这恰恰道出了全剧的关键:那个精心筹划、不露声色而几近完美的圈套,最终的结果,竟是如此的残破。
为了拥有理查德,内森机关算尽且不择手段。两人初入监狱时,内森想的是如何收买狱卒,以便可以跟理查德相守,“一生再加九十九年”———面对牢狱,仍有如此浪漫的情怀。理查德的死,改变了这一切。人算不如天算,最后仍是虚空。内森自称,“几乎每一天我都在想着我们对那个可怜的小男孩做了什么,我希望它从来没发生过”。而实际上,他对自己罪行的忏悔,是从理查德被杀之后,才开始的。
理查德的死因和死状,剧中并没有交代,这个留白,能引发我们对两人入狱后情形的想像 (意外? 冲突? 因绝望而自绝?),也是戏剧节奏上的设计。理查德因何而死,已经不重要,他的死,是命运对内森的惩罚。命运不仅让理查德死去,还让内森独自走出大墙,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怀着对被害孩子和家人的深深歉疚,怀着对理查德的无尽思念,默念着“我是永远不会背叛你的完美帮凶”,去度过余生。
应该说,这是一出有着很强净化功能的悲剧。在可以查找到的公开资料上,剧情介绍大多偏重悬疑和情爱,这也许对营销有利,但对剧作本身,是有偏颇的。剧中涉及到的悲剧之爱,不只有肤浅的窥视、猎奇,而是有更深层、更普世、更能反映人性的哲理在其中。观众看到的舞台悬疑感十足,戏的核心浮现之前的铺垫从容而不惜时间,以至于在两人入狱和摊牌之后,当观众以为“戏份已差不多了”时,真正的戏核才开始。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这需要更加细致的表情,更加强大而内在的张力,来呈现高潮之后的下一层涵义。
2003年,《危险游戏》 在纽约外百老汇红了起来,又在本身有很强大的娱乐产业的韩国,整整红了10年以上。
这部 戏 的 原 名 ThrillMe,thrill 是个多义词,似乎很难译出,却又并不难理解。不论是感官刺激、娱乐、还是人性探讨哲理启示,这部戏里都有,而人们对作品的接受其实与个人对艺术的期待有关。戏剧文本,这一次在中国语境中出现了解读上的偏差———并不是那种能形成新的意义的误读,而是对文本涵义的部分遮盖。这种解读上的偏差,是基于语境自身的性质———对某些信息的敏感,对另一些信息的迟钝。由此形成了对文本涵义的取舍,自然有其必然性,这也只能期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吧。
(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