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黑的布景,多变的灯光与烟雾营造出朦胧的氛围,两位主角在灯光切换中表演内心的复杂情感。(主办方供图)
■本报实习生 姜 方本报记者 周敏娴
“好剧就是好剧,和大小、名气无关。”隔着越洋电话,向来致力于编写小剧场音乐剧的美国编剧史蒂芬·道格诺夫这么说道。在他看来,观众永远都会欣赏“讲有趣故事的戏”,无论规模如何。
始于美国外百老汇的小剧场音乐剧《危险游戏》,辗转16个国家后,带着第11个语言版本来到中国,这部曾摘得美国最大的著作权管理协会之一ASCAP音乐大奖的作品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上演,今天演出本轮最后一场。
近年来,《妈妈咪呀!》《猫》《狮子王》接连汉化,经典音乐剧IP的存量市场似乎还很大,同时,类似《危险游戏》这样的小剧场音乐剧的闯入,为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的观剧体验。但是也有业内专家对此并不乐观,认为小剧场音乐剧的春天并不像看起来那么近。
好剧和大小、名气无关
2005年首演于外百老汇后,以犯罪、悬疑为题材的音乐剧 《危险游戏》在业内受到关注,获奖颇丰,在韩国更是成为一部常青剧目,演出达10年之久并长居小剧场音乐剧卖座榜前五。该剧此番来到中国,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不仅上座率高居不下,甚至出现了自费观看十几遍的狂热剧迷。
编剧道格诺夫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透露,音乐剧的故事取材于发生在1924年的一起震惊全美的绑票谋杀案。剧中人物受到尼采学说的影响,诸多行为动机难以被普通人理解。1948年,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曾将它搬上大银幕,取名 《夺魂索》。在将其创作成音乐剧剧本时,道格诺夫试图让笔下的主人公更像真实存在的人物,“我没有担心角色复杂的心理活动,而是把他们当做‘正常人’处理,所有情绪转折有迹可循———这样观众才会产生共鸣”。
长达90分钟的演出中,舞台上始终只有两位男演员和一架钢琴。舞美设计师们创造了全黑的布景,用多变的灯光与烟雾营造朦胧的氛围,通过灯光切换不断编织矛盾、推进情节发展。“这样能让观众很快进入故事的语境。”道格诺夫说。
其中一幕,两位主角理查德与内森由于各自的偏执终于碰撞出歇斯底里的爆发。理查德眼神阴鹜,嘴唇因为暴怒而颤抖,大力地甩手给了内森一个耳光。“啪”,内森的脸瞬间通红,陷入了极度的惊诧,又夹杂着无法释怀的委屈……强烈的灯光瞬间直射下来,两人脸上复杂的表情一览无遗,钢琴适时奏出局促的强音,为这个片段定格……那一幕,不少观众都紧张地不由往前探出身去。“没有大规模布景或舞蹈,有时反而使大家更好地关注角色、故事、戏剧性本身。”道格诺夫说,化繁为简能让作品显示出生命力,“艺术上减就是增,做减法是把捕捉到的灵感做到极致”。
面向未来的小剧场还有很长路要走
在由上音毕业生组建的乐然艺术中心,可以见到国内小剧场音乐剧未来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民间机构,他们主要的工作是排演国外剧目,并在社区、学校进行公益性质的演出。有业内人士评价演出就好似“一股清风”。比起大制作的商业演出,这种小成本的制作所建筑起来的行业生态地基,尤为可贵,也应当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音乐学者陶辛教授告诉记者,最初音乐剧被引进国内的时候基本上都采用了豪华的商业大制作。有别于话剧,音乐剧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高投入”“高回报”的标签。甚至多数业内人士制作、投资音乐剧的初衷也集中在“高回报”“名气响”上。直到现在,这种误解仍在破坏国内小剧场音乐剧的生态———高投资下,制作、演出班底很可能会请一些并不适合音乐剧的明星大咖,结果砸很多钱下去,专业的年轻演员反而得不到锻炼,最终剧目演了没几场就结束,不利于行业长期生态建设。
音乐剧的未来恰恰在于小剧场的丰富与发展。在美国,不仅有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音乐剧更是在一所所普通中学里生根发芽。在韩国,有不少另类、先锋、实验题材的小剧场音乐剧都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危险游戏》韩国版导演朴智慧说,韩国小剧场音乐剧市场的繁荣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出台扶持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工作坊鼓励创作人编撰剧本等等。年轻主创得以施展拳脚,进行各种主题与内容的尝试,吸引了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使民间基础更为厚实。
记者了解到,上海目前类似乐然艺术中心的一些民间团体正在默默努力,借鉴欧美、韩国的行业模式,从基层着手,给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或许这才是音乐剧长远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