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为天山电影院的虹桥文化艺术中心,预计本月底竣工。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包含一个座位逾千的大中型剧场,适合举办大型音乐剧、媒体话剧、综艺舞台秀等。图为艺术中心效果图。(资料照片)
新建于徐家汇美罗城内的上剧场,是由戏剧导演赖声川设计、以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上剧场本月5日迎来了第一批观众。图为上剧场开幕当日现场。 本报记者 童薇菁摄
如果有一份“2016版上海剧院(场)指南”,你会发现,演艺空间正以一种崭新的概念和姿态进入城市的文化生活。全新的上剧场、虹桥天地演艺中心,从老牌剧院蜕变重生的美琪大戏院和“天山电影院”……今年陆续开幕或即将闪亮登场的剧院(场),“抢占”在交通枢纽的关节处,“进驻”在繁华的商业圈,纷纷打开市场化的“热感应”,并以强大的文化能量辐射周边商业生态。一批新剧场的涌现,正在打开上海文艺青年开启艺术消费的全新路径与模式。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说,提供文化服务需要成本,政府能力有限。现在市场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去承担这一部分成本了。对文化与市场而言这是一种双赢。一座大城市,它的需求也一定是多元的。不回避文化艺术与商业形态的合作,不看轻消费者多元的体验需求,多元剧场群落的出现,生逢其时。浦东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大观舞台、环球港剧场、上海保利大剧院、兰馨·悦立方……浦西至浦东,市区到郊县,回顾这几年的发展,上海剧场已经从一个个点,连成了线、绘成了面,一张全新的文艺地图,慢慢延展开,铺开去,席卷城市的各个角落,滋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多元化错位竞争
新建于徐家汇美罗城内的上剧场,本月初迎来了第一批观众。剧场坐落于商场5楼,入口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空间,左右两侧提供各色餐饮服务。仿佛走出餐厅寥寥数步,就能“推门而入”,体现出赖声川对剧场设计“去殿堂化”的独特理念。12月5日开幕当天,美罗城人流陡增,餐馆、咖啡店等位的时间都比以往周末要长。
把剧场建在商业圈里,或者说商业地产主动拥抱剧场,对于这种新尝试,上剧场不是仅有的一家。今年11月正式揭幕的“虹桥天地”毗邻虹桥枢纽旁,数条地铁线汇聚使其拥有独一无二的便利交通。在提供传统的商务、休闲功能之外,“虹桥天地”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可容纳1000多人的多功能演出建筑——“虹桥天地演艺中心”。开幕季中,爱丁堡前沿戏剧节木偶剧《龙》、肢体剧《反转地心引力》、面具戏《安德鲁与多莉尼》等创意戏剧作品先后登台,票房火爆。就在上周,为期4个月的“天才达·芬奇”世界巡回互动展也在虹桥天地演艺中心拉开序幕,达·芬奇的珍贵手迹以及各种装置艺术一一亮相。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开发剧场或多功能演艺空间,将是商业地产不会忽视的重要功能。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包亚明告诉记者,如今有大量的海外演艺公司想要进驻上海,市场需求旺盛。可以预见,这种“商场+剧场”“剧场群+商业中心”的模式会继续在上海规模性涌现,它们将要满足各种文化演出活动、时尚品牌活动的使用需求。而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多元化错位竞争很重要。”包亚明说。
大宁国际商业广场5座3楼里,藏着一座很出名的小剧场——“小不点大视界”。这是中国首个为0至12岁儿童及其家庭度身打造,清一色引进海外精品剧目的亲子微剧场。自今年5月开幕以来,上海的很多妈妈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神奇的微剧场。300平方米的空间能让孩子们“坐着、趴着、躺着、蹦跶着,与父母相拥着,与艺术家温暖对视着”,尽情享受亲子时分。继多媒体舞蹈旅行剧《魔毯》、俄罗斯创意儿童剧《魔法师的白手套》之后,“小不点大视界”今年7月引进英国的创意人偶剧场《小小云先生》引发轰动,甚至有不少长三角地区的妈妈们带着孩子组团前来观摩。
普陀区月星环球港开业以来人气一直很旺,它的四楼也藏了一座小剧场,以亲民、接地气的曲艺相声演出为特色,笑乐汇相声会馆不温不火地演着。浦东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大观舞台也在摸索着自己的定位。它的舞台能满足实验剧、音乐剧、话剧、戏曲、舞蹈等多种演出形式的空间需求,但据主管张磊透露,儿童剧的上座率最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