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展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台种类各异的织机以及丰富多样的织物,漂洋过海穿越时空来到杭州,一个千年的纺织世界呈现在世人眼前。“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之路’系列展之一,也是国丝馆联合世界范围内的织机专家和专业机构举办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织机展览。”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展示织机的技术变革以及在当地的习俗和传统背景下的织造实践,意在说明世界织机的多元发展、相互交流、各自创新、争相辉映的历史,说明织造技术给丝绸之路带来的繁荣。
中国自古占据织造“大国地位”
著名中国科技史家、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人赋予织造工具一个极佳的名称‘机’。从此,机不只代表织机,在中国古代汉语中也成了机智、巧妙、智慧的的同义词。”在古代,世界各国均有织机发明,但中国的织机是最完善和最先进的,这也是中国在漫长岁月中始终保持着丝绸大国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织机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是织机史上最为丰富多彩并有创造力的国度。”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早在7000年前我国已开始出现原始织机,到战国秦汉(前200年-后200年)大量出现的踏板织机和多综式提花机,已达世界织机的最高境界。经过丝绸之路的织造技术交流,唐代初期(700年)中国已出现真正的束综提花机,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迄今为止,中国不仅在考古中出土了重要的汉代提花机模型,而且有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不仅在汉族地区有大量提花机的流行,而且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大量不同类型的织机遗存,是中国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本次中国展示区中,展出了国内近年来先后出土复原的老官山提花织机、斜织机、宋锦机等具有较高代表性的织机。2012年,在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2号墓的棺木底部,发现4台竹木构成的织机模型,部件上残存有丝线和染料,其中一台织机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另外三台织机略小,大小相近,高约45厘米,长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同时有15件彩绘木俑伴出,从身姿和铭文推测可能是对汉代蜀锦纺织工场中织工的模拟再现。这些织机模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地点、完整的汉代织机模型,填补了世界纺织史空白,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后,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大量研究以及三个项目支撑下,复原制作了三台原始大小可以织造的汉代勾综提花织机。日前,复原的划框式勾综提花织机成功复原织出国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濒危的国外“神机”织锦技艺再现
本次展览按照空间分设了中国、东亚、中南半岛、东南亚岛屿、南亚大陆、中亚及西亚、欧洲、南美洲、非洲九大板块,并特设贾卡织机板块。在欧洲展区展示了一种古老的重锤式织机。重锤式织机广泛使用于欧洲和近东的许多地区,匈牙利、希腊、意大利、瑞士、英国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记载。重锤织机一般是直立的,有时靠在墙上或天花板上的梁上。首先,经线的起始边被缝到上梁上,然后依靠重力下挂至底部固定。为了使织造速度更快,经线可以分成很多层,这样经线被绑成一个个综棚,综棚数量的多少可以根据织工的织造需求而定。织造时,一个人站在织机前面,织工通过改变综棚来打纬,重锤织机很适用织造密集的斜纹织物和粗犷的平纹织物。不过因为各地区技术和需求的不同,织机上所生产的织物各地区也会有所不同。
此外,展区内分别展示有马达加斯加的单综织机,来自伊朗梅博德的兹鲁织机及织物, 北苏门答腊的布郎腰机及织物,韩国扶余的富余卧机等古老的传统织机。来自世界各地的织机技艺人为观众现场表演各自的织锦技艺。“织机是人类共有的发明,但在不同的地区,因为纺织纤维、生产资源、生活习俗、艺术喜好、宗教信仰和历史发展的不同,使得各地出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织机,也留下了大量丰富的文化遗存,包括考古出土的织机部件和织品实物、文献或壁画上留下的织机图像、博物馆里收藏和展示的织机模型、村落和作坊还在使用的织机、甚至是今天正创新设计和生产的织机。”赵丰表示,这样的织机已成为我们收集和研究人类传统文化遗产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丝绸以及纺织文化交流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由于织机大多需要较大的空间陈列和收藏,以至这类文化遗产资源不能被全面利用,同时,受到全球工业化浪潮的影响,传统手工织机及相关技艺正在逐渐消亡。”赵丰表示,希望借这次世界织机大展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织机种类和更广的织机分布以及相关的织物和纺织文化,了解丝绸之路特别是织机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专家可以在这里找到新的线索、学生在这里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老师可以在这样讲解各地的文化、设计师可以在这里找到新的灵感、旅游者可以在这里找到新的景点。
本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9月15日。
作者:文汇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