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沈竹士
今年央视春晚有三个语言类节目涉及反腐话题,多于往年。其中,表现受贿官员心态的小品《这不是我的》是倒数第三个节目,紧挨着歌曲《时代的勇气》和《难忘今宵》。反腐文艺作品“上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不过,不少文艺界政协委员认为,当前还缺少有深度的反腐作品。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春晚演的三个反腐节目,如果以相声小品的标准来看是有些令人失望的,反腐小品也要尊重艺术规律,创作的规律就是源于生活。与此同时,其他政协委员对于反腐作品的创作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反腐案子很多,影视剧却鲜有检察官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黄克功案件》编剧王兴东表示,在他记忆中,自从14年前的电影《生死抉择》后,再没有有影响力的反腐题材影视作品。
12日,王兴东在参加文艺27组讨论“两高”报告时说:“1976年上映的日本电影《追捕》中,高仓健饰演的检察官杜丘,让观众见识了日本检察官的生动形象。而在中国,当前影视剧的创作中,检察官的形象太少了。现实生活中,反腐案件很多;文艺作品中,检察官却销声匿迹。”
王兴东写了《黄克功案件》的剧本,制作这部反腐电影太费劲——等了七年,2005年写出剧本,2013年获“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小组”通过。
“电视剧里的检察官都不像”
相比刑侦破案题材,中国检察官题材的电视剧不多。不过,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去年9月,中国首部“呈现当代检察长故事”的电影《检察长》上映。去年12月,描写了三代检察官故事、被认为反映了“中国检察官进化史”的电视剧《正义的重量》播出。今年1月,由最高检影视中心、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淄博市委宣传部、淄博市人民检察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检察题材电影《青春检察官》杀青。
来自最高检内部的声音希望有更生动的检察官形象出现在荧屏和银幕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接过王兴东的话茬儿说,两年前,有一天,我接到通知说是有关领导要见我。我正纳闷儿,第二天果然来了六七位检察官。检察官们的意见是,现在电视剧里的检察官都不像检察官,希望文艺作品能够反映比较真实的检察官形象。这也难怪,演员不懂检察工作,不了解这行当,塑造的角色不生动。
中戏和最高检有了很多交流讨论,双方想了一个办法。徐翔介绍,中戏每年开好几个班,培训学生从事各种演艺行当。后来,在中戏的演员班里,抽出20-25名学生,到检察院体验生活。这些学生,每年有一半时间在校学习,另一半时间在检察院体验,“让他们看到检察官是怎样办案的,体会检察官的思维。学生融入检察官群体,才谈得上演绎那种精神气质。”
(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