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调研历时近一年,共分三个阶段。韩正担任课题组组长,带头深入区县、街道、居村调查研究,先后主持召开了20多个专题会和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和意见建议,并在调研的不同阶段,对方案制定、问题聚焦、对策研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岁末,辞旧迎新之际。对上海广大基层干部来说,跨越2014年的迎新增添了更多兴奋与期盼——
历时近一年,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结出果实,聚焦创新体制、加强基层、夯实基础、落实保障,形成“1+6”文件。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为之一振,眼睛一亮”。
古语云:郡县治,则天下安。“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对上海意味着什么?
当前,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事关上海当前改革深化和未来长远发展,事关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全局,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委一号课题应运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要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希望上海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一年来,以一号课题为抓手,上海如何探求新路?
明确要求:摸清情况,拿出举措,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市委书记韩正担任“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课题组组长,带头深入区县、街道、居村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相关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分别担任副组长,全市抽调41人,组成4个调研组,由担任过区委书记、对基层社会建设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分别担任4个调研组组长。调研从街镇、居村两个层面入手,分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和远郊三类地区,围绕基层体制机制、基层队伍、基层综合治理、基层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展开。
整个调研历时近一年,共分三个阶段。韩正先后主持召开了20多个专题会和座谈会,听取调研组成员和专家学者、街镇居村一线干部、社区工作者的情况汇报和意见建议,并在调研的不同阶段,对方案制定、问题聚焦、对策研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在2月26日市委部署启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一号课题的会议上,韩正说,要集中力量、扎实调研,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摸清情况、理顺思路、拿出政策举措,真正解决基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从2月底到7月中旬,按照“放开放开、再放开、找准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和群众需求”的要求,四个调研组深入全市17个区县和街镇、居村调研,共调研走访152个街道乡镇、228个居村,座谈访谈4745人;
从7月下旬到9月底,按照“聚焦聚焦、再聚焦、切实提出解决问题对策举措”的要求,四个调研组聚焦12个重点问题,联合市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开展研究,提出初步政策方案;
从10月份开始,按照 “政策意见重在求实,突出操作性”的要求,市委办公厅、市委研究室会同四个调研组和有关方面反复研究论证,集中开展成果汇总转化。
深入调研:了解基层所思所盼,提炼基层首创经验
大型居住区的居民办事咨询便捷吗?老小区被物业“抛盘”怎么办?街面乱设摊顽症能根除吗?广场舞大妈与周边居民的矛盾谁来解?……发生在基层社区的世相百态、纷扰矛盾,看似“一地鸡毛”,实则关乎百姓安居乐业,关乎社会治理之基。
“围绕一号课题,调研组和市里召开的相关座谈会,我参加过近20个,可见这项课题调研之深入。”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胥燕红告诉记者,调研组不但到区里、街道开座谈会,还深入居民区,到居委干部、楼组长、社区党员群众中听意见,跑到街道的窗口服务单位听群众反映。
原本,四个组的调研方向各有侧重,并对口几个区县。后来,为了把各自的“子课题”做得更扎实,各调研组之间相互“串门”。
胥燕红说,“虽然与静安区对口的是第一调研组,但其他组也到我们这里来调研,着重了解我们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网格化管理等方面的探索、成效和困惑。”
参加过20个座谈会的胥燕红,尽管忙,但忙得高兴。“课题组真正沉入基层,把我们的所想、所虑、所盼提出来;还注重了解基层创造的经验做法,总结提炼,吸收为课题成果的一部分。”
第二调研组组长、上海久事公司党委书记龚德庆,曾在多个区县担任过领导,对基层情况原本就十分熟悉。但此次调研,让他和组员获取了更多新鲜、直观、丰富的一手材料。比如,居委会要敲的图章多达四五十个,而许多章根本不该由居委会来敲;市中心有的街道,忙于招商引资,影响服务,疏于管理。“越是深入调研,越是有了改革创新的紧迫感。”
11月中旬,一号课题相关文件征求意见稿下发各区县、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共收到意见762条,经过逐条研究,最终采纳了402条。
此次课题调研还注重联动协同,凝聚各方智慧:各区县组建了专题调研组,主动对接市委一号课题;市级职能部门积极开展专项政策研究,与课题组保持高度互动;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课题组还从6月份起,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市长信箱、“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和纸质媒体等,发动社会公众积极发表意见,全面集中民智。
专题研究:盘点全市基层发展之问题和难点
调研沉下去,问题浮上来。
基层工作就像“万花筒”——有五彩缤纷。凌云街道梅陇三村“绿主妇”们,从关注环保、公益,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成为小区自治管理的当家人;延吉街道“睦邻中心”,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把小区居民吸引到公共空间,社区的生态悄然改变。
有推陈出新。静安区率先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体系;徐汇区在区、街镇、居民区三个层面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金山区各村全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
有酸甜苦辣。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任务过多,有人形容,“上面水龙头在放水,街道是个筐,居委是个缸。筐里的水流到缸里,缸里盛不下,水漫金山”。而开展社区共治,基层社区“一头热”,驻区单位和相关社会力量“一头冷”。
有啼笑皆非。为了与“上面”对应,有的街道有20个科长,约10个科长是“有长无兵”。许多居委会深受“敲章”之苦,敲的章里居然还有“家具以旧换新,证明旧家具是我家的”之类。
调查阶段,大家解放思想,打开思路,查找问题,“放开放开、再放开”;而专题研究阶段,则需要“聚焦聚焦、再聚焦”。
如何聚焦?目标明确。哪些是基层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群众对基层服务管理有哪些迫切需要和突出意见?哪些问题现阶段可以统一设置改革路径?哪些需要确立指导性意见,让基层明确方向?
“万花筒”里的纷杂“碎片”,经课题组梳理提炼,形成对全市基层发展和现状的大盘点:
——街道体制机制存在不适应。街道在城市建设管理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缺乏参与权、话语权,影响社区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一些街道还在乐此不疲做“份外事”,比如,招商引资;街道部门设置存在着与上级条线部门简单对应、职能重复交叉等问题。
——居民治理体系存在不适应。居民区党组织领导和协调区域内各类自治组织的功能发挥不够;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任务过多,有的居委会行政性事务占据了85%以上的精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愿望不强,参与的多为老面孔,难以吸引年轻人和白领阶层。
——城郊结合部和远郊农村治理体系存在不适应。特别是随着本市乡镇撤并、旧区改造和大型居住区建设的大规模推进,郊区出现了一批大镇、大居,管理方面存在不少新矛盾。例如,不少大镇已经达到小型城市的规模,常住人口超过20万、甚至30万,但资源仍基本按照原来的镇级建制配置,管理服务难以到位。
——基层社区治理的保障方面存在不适应。中心城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年龄趋于老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待遇较低、发展空间狭窄,年轻的干不长。而基层社区队伍身份复杂,总共有机关行政人员、事业编制人员、社区干部、社工、协管员、聘用人员、部门派驻人员等七大类,仅协管员队伍就有四类20余支,管理多头、政出多门,待遇不同,忙闲不均。村干部队伍中后备人才缺乏。
此外,课题报告中还指出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治方面存在不适应,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方面存在不适应等情况。
参加征求意见座谈会,宝山区顾村镇党委书记瞿新昌看了这份课题报告和相关文件征求意见稿后,感觉“很贴心,很真切,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用的都是我们基层干部看得懂、能意会的话语。针对性、操作性强,让我们基层干部干起来有方向、有抓手。”
成果形成:让基层更加有职有权有物有人
上海基层发展“全景图”描绘出来了,重点问题“透视图”也清晰呈现,怎么设计新的路线图?
课题组最终形成了“1+6”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及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等6个配套文件。
课题成果形成中,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
街镇和村居,是基层的两个层面,承担着具体而繁杂的任务。要把街镇和居村的工作重心,真正转到服务和管理上来。民生服务、常态管理资源等进一步下沉基层;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等职责上收区级统筹管理。
下沉,为群众提供精准、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后,街道新的机构设置从原先“向上对口”,转变为更多地“向下对应”,内设机构由原有的11个至15个精简为8个。街道做强“六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综治中心,把机关工作和服务推向窗口化、平台化。
上收,让街道心无旁骛,真正把工作重心回归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取消全市街道招商引资职能,街道运转经费由区级财政保障”,就是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各区县也要加强统筹镇招商引资,镇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职能。
凡涉及“动奶酪”的大动作,统一思想并不容易。
听取基层意见的座谈会上,街道是否应统一取消招商引资职能,成为重点议题之一。“街道招商引资,这些年弊端越来越凸显,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符,与百姓对基层加强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要求不符;街道招商引资‘局部有益、整体受损’,应下决心取消……”道理越讲越明晰,“全面取消”的决定落地,成为一项硬任务。
课题成果形成中,关键是梳理出基层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各个突破,让基层更加有职有权有物有人——
如何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相关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优化调整区域化党建领导体制,加强居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明确“对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事业待遇’。退休聘用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按照同工同酬原则,逐步提高其工作津贴水平。”
街镇苦恼“责任无限、资源有限”?那就进一步下沉管理资源、执法资源,做实街镇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通过赋予街镇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协调指挥权、考核评价监督权、人事考核和征得同意权,使街镇的派单权和牵头处置权等得到落实。今后,“条”上的干部要提拔,“块”上的街镇干部如果“摇头”,提拔便无望了。
居村工作吸引不了能干的年轻人,已青黄不接了?上海建立统一规范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按照“人均收入高于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合理确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标准。
郊区大镇、大居人口膨胀,“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根据文件要求,条件成熟的,析出街道;条件尚不成熟的,做实基本管理单元;加强镇管社区,探索在镇与居委会之间设立社区党委和社区委员会。
……
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已经交出答卷。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目前,全市各方面正形成合力,抓推进促落实。
上海基层社区的万花筒里,将织出更多繁花似锦,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