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席记者 姜澎 樊丽萍
随着《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12月1日正式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验,到了全方位铺展之时。
除了承担教改先行者角色的“领头羊”,眼下教育部直属高校均在酝酿新一轮教改方案。由于时值年底,离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递交教育综改方案的时间节点也越来越近。可以预期,即将到来的2015年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育综合改革“攻坚年”。
“大多数可以改的、容易改的项目各高校基本都在做了。综合改革的关键是综合,要改的都是一些涉及体制机制,需要通过顶层设计,以全面系统地改革来解决的问题。”沪上高教专家在解读这一轮高校综合改革时如是概括。
综改扩至部属高校全体
“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无疑是当下教育界最热的话题。早在方案公布之前,“两校一市”就被形象地比作“教育自贸区”。推进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创新、先试先行,探索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思路与举措,这些都是“两校一市”综改所承担的重大使命和攻坚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清华和北大主动请缨,希望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先行探索。方案内容涉及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在办学自主权、人才培养等各项政策上寻求突破。
今年7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原则同意“两校一市”的综合改革方案。
“实际上,综合改革不仅清华北大想做,很多的国内高校都想做。”有关负责人说,自从“两校一市”综改消息透露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纷纷向有关部门请缨,部分高校还在第一时间递送了改革方案。与之相随,有一种呼声也日渐强烈:高等教育改革不能有“改革洼地”。
也正因此,教育综合改革从最早的“两校一市”扩展到了后来的教育部所有直属高校。对上海而言,由于已经被列为教育综改试验区,所以更多的市属高校也开始酝酿、启动教育改革项目。
改革走向“深水区”
据了解,目前沪上多所部属高校的综合改革方案还在文本形成阶段。
在谈及这一轮全新的高校综合改革的特点时,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认为,本轮改革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和“深化”。“‘全面’是指在改革内容上系统化、整体化的设计与配套举措;‘深化’不仅是为了促进发展,而且指向根除顽疾。”这两方面的根本目的都是促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在本轮综合改革启动前,很多大学已经承接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简单地说,就是以“项目承包”的形式,由大学分别承接一个或几个试点课题,如试点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等。而今后,更多的高校会朝着整体改革的方向迈进。“不仅早期在个别学院、部分领域试点的成功经验要在全校范围推开,一些过去难以推动或迟迟没有进展的改革,也会适时推进。”有高校相关负责人以自己所在的高校为例——正准备推出在绩效工资考核中进一步向一线教学骨干倾斜的具体举措,而一些学校的职能处室也将面临功能调整。
按照教育部精神,高校提交综合改革方案后,教育部会相应提供配套政策。一位985高校相关负责人解读说:“我的理解是,教育部将通过这样的措施,给一些早有准备的高校适当下放办学自主权。”这对985、211或其它高校来说,都创造了通过综合改革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
据悉,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各高校的聚焦点各有不同。“我们的着力点在于用好已有的办学自主权为主,针对办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希望能在政策上进行整体修订。”上海交通大学有关负责人说,交大的综改方案在人事制度改革、资源配置的自主权方面提出了一些诉求。而华东师范大学则将通过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逐步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并且推进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的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成突破口
“不论是北大还是清华的综合改革方案,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聚焦人事制度改革。”某高校校长认为,两校提出的提升学术委员会地位、建立教授的预聘和长聘制度、推行二级管理等,都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
一所大学的质量与优秀教授群体的地位密切相关,只有优秀教授群体能够在学校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才会提升学校品质,才有可能吸引到优秀学生。正因此,不少高校在制订方案时,都将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此外,高校还通过制订综改方案,在学科设置、招生规模、资源配置的自主权方面寻求突破。
“改革的具体推进,都需要教育部出台配套政策,或者修订现有的政策,才可能得以实现。”某985高校一位参与综合改革方案制订的学者举了个例子,现在虽然985高校有一定的学科设置自主权,但交叉学科却无法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找到相对应的学科,由此一些交叉学科方向的博士生培养就遭遇了无法进行学位评定的障碍,为此,该校每年都有博士论文被教育部返还要求重审。“我们也在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到了关于放宽学科设置权限的要求。”
实质性推进新一轮综合改革,正成为教育界的最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