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张鹏
“勤”多指珍惜时间,现如今更多强调的是勤于思考“恕”在儒家文化中的含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在今天师生们更愿意将其解读为“大爱”,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更讲求团队合作
“勇”的含义在创校之初多指“勇气”,在国家、校园危难之时敢于担当,在今天则更倾向于勇于创新,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敢于挑战、百折不挠、不怕失败
在市北中学,除关注自己的课业,每名学生都在学校丰富的社团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一所高中里有70余个学生社团,每周开展1-2次集体活动,这在全上海都难寻第二家。”市北中学学校文化中心主任陈世东告诉记者。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勤于思考,讲求团队合作,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历练创新品质。
现任校长陈军解释,校训“勤、恕、勇”三字,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1929年至今,市北中学对于“勤、恕、勇”的坚持从未改变。随着历史更迭,如今对校训内涵的解读也不断与时俱进。
首任校长亲定三字校训
1915年,唐乃康创办上海市北公学,并自任校长。唐乃康热心办学,千方百计集资筹办“国人自设之学校”,用个人资金在界路(今天目东路)庆长里租赁两间房屋,于8月15日正式创办上海市北公学(小学部)。因地处上海市之北部,故名之。起始时,学校只有教师五六人、学生三四十人。
唐乃康将其教育主张概括为“适应时势之潮流,而不为潮流所激荡”,制定校训为“勤、恕、勇”,并对三字校训作如下注释:“勤以立身,立身须革命化平民化;恕以爱人,爱人须国体化纪律化;勇以治事,治事须科学化艺术化。”在校园里,规章制度、课程开设都体现了校训的精神。
1929年,学校改名为上海市北中学暨附属小学。1932年,“一·二八”的战火将学校夷为平地,唐乃康奔走筹集资金,他从“四行储蓄会”找到10多万贷款。1933年,学校奇迹般地在原地重建。为满足市民需要,即使债台高筑,唐乃康仍旧坚持扩建校舍——学校由小学部,逐渐扩建到初中部、高中部;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学校又租借工部局的一块空地开辟操场;为了解决路远同学的住宿,学校还建了男女宿舍。
校训精神融入烙在校友心中
历史上,从市北走出的学者、名流众多,“勤、恕、勇”的精神,烙在每个人的身上。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撰文回忆了自己在市北中学时代生活学习时光:“我50年间没有离开过学校,但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还是市北中学这5年……”
1962年,就读高二的葛剑雄被查出患有活动性肺结核,“我最感激的是历史、语文、英语等老师和班主任给我的一些特殊照顾,他们给我自学提供方便,帮我借书,允许我使用教师阅览室,使我在那时就读了一部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名著。我高中实际上只上了两年半,在1978年首批招收研究生时还能以全系最高分被复旦大学历史系录取,应该归功于母校给我打下的基础和习惯……”
著名声学家、中科院院士魏荣爵上世纪30年代之初也就读于市北公学。此前,魏荣爵不会英文,在教会学校读书时,除了国文,其余科目均不及格。可到了市北中学后,在市北学习氛围的影响下,他靠勤奋补上了英文。一次英文课上,老师当堂朗读了他的作文并表扬了他。从市北公学毕业后,魏荣爵考入金陵大学物理系,并留学美国伊利诺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回国后在南京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声学专业,建立消声实验室和混响实验室。在回忆母校时光时,魏荣爵也深感市北校训对其一生治学影响至深。
从校训中磨砺出的创新精神
百岁校训陪伴市北中学一路走来,“勤、恕、勇”的精神一脉传承,但内涵不断深化。
提出校训之时,“勤”多指珍惜时间,现如今更多强调的是勤于思考;“恕”在儒家文化中的含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在今天师生们更愿意将其解读为“大爱”,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更讲求团队合作;在创校之初,“勇”的含义多指“勇气”,在国家、校园危难之时敢于担当,在今天则更倾向于勇于创新,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敢于挑战、百折不挠、不怕失败。
2007年,陈军接过前人接力棒,主持市北中学工作,也肩负着将“勤、恕、勇”校训精神发扬光大的责任。他大力发展学校文化系列活动,诸如班级文化、校园文化、校外文化;不仅夯实“溯光”校刊编辑部、“新干线”学生广播台、“金镜头”学生电视台、“思想者”计算机爱好者协会、“三元色”喜剧沙龙等一大批学生社团,而且又指导师生创办“词社”、“诗社”、“天下事社”、“数学社”、“悟理社”等一大批新团体,形成了丰富多彩、文理沟通、百花齐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