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大的圣诞集市,百间圣诞木屋、11国艺术品和当地小吃、众多看点和圣诞美食……”去年的宣传言犹在耳,今年关于圣诞集市的宣传已铺天盖地而来。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目前已知的圣诞集市就有4处。从2008年圣诞集市初次来沪后,如雨后春笋般在申城部分角落涌现。每年都成为当季最热门话题,但也收获槽点满满。不少圣诞集市,存在名不符实、基本无看点的现状。
背景
圣诞热引发羊群效应
圣诞集市起源于中世纪晚期德国和奥地利,距现在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通常在市政厅前的广场举办,所有的饮食摊点都沿人行道向广场铺开,出售的吃食和饮料都与圣诞节有关。之后德国周边的国家法国、荷兰、比利时都有自己版本的圣诞集市。德裔移民也将这个传统带到英国和美国。东欧国家也开始效仿,圣诞集市也从而演化成一种商业民俗。而在最近几年,上海也刮起了一股圣诞集市风潮。
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申城各类圣诞集市已卷土重来,制作精美、辞藻华丽的广告宣传正通过微信、微博勾引着热衷于尝鲜的年轻人蠢蠢欲动。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也许是瞄准了圣诞节带来的经济效益,今年上海不少地方开始搭木屋、种松竹,力推圣诞集市。
去年全市有模有样对外宣传的圣诞集市有3处,其中大规模的只有一处。但根据网上搜索的结果,青年报记者发现,今年圣诞节期间,上海至少有4处大规模的圣诞集市,分别位于锦江乐园、徐汇滨江、世博源等地。每个集市虽极力吆喝各家的过人之处,但却几乎大同小异,无非是圣诞老人、旋转木马、红酒等。
遭遇
曾经历过几个坑爹集市
然而关于圣诞集市,不少人有着惨痛的回忆。“去年12月6日开始的那场圣诞集市,我至今记忆犹新,号称上海最大,结果的确可以称之为‘最’——最坑爹。”想起自掏腰包买的两张门票,蒋先生还觉得肉痛,“就进去吃了点臭豆腐,跟一个脏兮兮的圣诞老人合了个影,连忙像逃难一样撤了。就是一黑店,门票还要100元!”
记者了解到,去年这场圣诞集市未开已火,曾引爆年轻人的朋友圈,不少人呼朋引伴早早购票前往。然而随着集市的开门迎客,越来越多去玩过的人表示:被坑了、没内容……第一次听到圣诞集市,目前还未出过国门的赵小姐决定去捧个场。然而,她去了以后才知道这里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整个集市只有3个娱乐设施:一个旧到发黑的充气城堡;一个掉漆的旋转木马;一个撩金鱼池……宣传中说的‘百间圣诞木屋’,在现场就成了几排白帐篷,大概七十顶左右,部分没营业,剩下开门营业的,也有一半没什么圣诞装饰。帐篷中,还混杂着中国移动、三星手机……不到25分钟就逛完了,这也敢吆喝游客来过圣诞,太让人失望了。”赵小姐忍不住吐槽。
问题
搞集市一哄而上存隐忧
“看到广告是有点心动,但想想去年的经历还是心有余悸。想去而不敢去。好歹一张门票也要几十元,再遇上去年那样的坑爹货,只有吐血的份!”正在考虑如何过今年圣诞的石先生提出了一个疑问:“旅游景点都有相应的几A标志,看到5A标志的景点,肯定值得一去。不合格的景点也会被摘牌。像圣诞集市这样的短期景点,也应该有个相应的标准供游客挑选甄别。”
作为节日旅游的新亮点,圣诞集市目前存在一哄而上、重复单一、同质化竞争的隐忧。“一些圣诞集市打了旅游行业和展会行业的擦边球,处于两个行业的真空地带。从某些方面来讲,圣诞集市像个短期景点,也像个展会。部分主办方只是临时召集,集市结束后就散伙。过于注重包装、营销,而忽视了其产品本身的品质。而且非常短视,急功近利,通过铺天盖地的宣传来推销,对于圣诞集市本身的开发却并不重视。甚至有的主办者抱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想法,通过短期的营销,召集大批游客来游览、参观,实现短期利润之后便马上走人。”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由于圣诞集市类似展会的特殊性,对其监管存在一定难度,也没有准入门槛。业内人士解释:“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取消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商品展销会登记的行政审批,自此将不再存在展会登记部门和对展会登记的行政审批。使得各部门都能办展会,会展业涉及的部门太多,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来主管,因此对于圣诞集市也成了监管‘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