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猝死发生率
据媒体报道,8月25日,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因为被骗走9900元学费,当天傍晚与父亲报警返回时,自责伤心之下,突然昏厥,经抢救无效死亡。回想当时的场景:女儿突然倒地,不省人事;父亲惊慌失措,将女儿搂在怀中,拼命呼救;旁人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有人保持理智,呼叫 了120,然后一同焦急地等待着救护车的到来。
可惜的是,救护车将徐玉玉运送到医院后,仍然无力回天。
像徐玉玉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然而面对身边的人突然倒地、心跳骤停,除了惊慌失措、拼命呼救,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何为猝死。
猝死常由急性情绪波动诱发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猝死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WHO认为在6小时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40万-50万人猝死,占总死亡人数的15%-30%。
导致猝死的自然疾病分为心源性疾病和非心源性疾病。
其中,心源性猝死占总猝死人数的80%。在中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0.04%,意味着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导致猝死的心源性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 (45%-50%)、心肌病 (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20%)、风湿性心脏病 (15%)、高血压心脏病(10%) 等。
小儿猝死的主要心源性疾病依次为结构性心脏病、原发性心电疾病(如 LQTS 综合征)、获得性心脏病、心脏震荡、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术后等。
导致猝死的非心源性疾病主要包括肺梗死、支气管哮喘、急性脑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
然而,存在上述疾病并非意味着一定会发生猝死。事实上,猝死常由一些刺激因素诱发,如重体力活动、剧烈运动、情绪压力、饮用咖啡或酒类等。据估计,20%-40%的心源性猝死由急性情绪波动诱发。
对于猝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干预:一是预防,减少猝死的发生率;二是及早救治,增加抢救的成功率。
1、具有致猝死相关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多数心源性猝死发生在院外,生还率极小,并且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原发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而冠心病作为猝死最常见的原发病,预防猝死很大程度上是对冠心病进行防治。
2、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减少猝死的诱发因素。
积极控制血压,严格控制血糖、血脂、体重,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不稳、大便不畅等诱发因素。
3、猝死高危者应行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 (ICD) 治疗。
各种心血管病或原发心电疾病导致心源性猝死的过程中,最后通道几乎都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其中81.2%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而ICD作为目前防治心源性猝死最有效治疗措施,能在十几秒内识别室颤、室速并除颤,成功率几乎100%,能够明显降低猝死高危者的死亡率。不过,中国的ICD应用情况不尽人意,美国每年猝死40-50万人,其ICD的年植入量高达20万台,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总人数超过50万人,但每年新植入的 ICD仅1000台左右,是美国植入量的1/400,ICD 的应用远未到位。
4、猝死中、低危患者应坚持猝死有效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不仅能减少和终止室速与室颤的发作,还能对引发室速与室颤的各种心血管病进行上游治疗。因此,猝死中、低危患者应在心血管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类药物、胺碘酮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增加猝死抢救的成功率
出现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心跳骤停的患者时,在呼叫救护车的同时需立即进行救治。
1、心肺复苏 (CPR)。最新的心肺复苏流程更加强调救治开始的黄金时间:即指4分钟内开始初级复苏。据统计,从猝死发生到首次电击时间<4分钟时,患者生存率可高达60%-75%,而间隔时间较长才得到有效治疗者 (电除颤及有效心肺复苏),救治的成功率仅为15%。有效及时的心肺复苏是救治院外猝死患者的关键,那么何谓有效的心肺复苏呢?
1) 胸外按压:按压部位为双乳头连线的中间,胸骨下半部,胸外按压30次,频率至少为100次/分钟,深度至少为5cm,儿童和婴儿为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注意确保正确的按压部位;双手重叠,应与胸骨垂直;按压稳定有规律;放松时要完全,使胸部充分回弹扩张;下压与放松时间相等;下压要垂直向下,身体不要前后晃动。
2) 开放气道:将病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急救者一般站在或跪在病人右侧,左手放在病人的前额上用力向后压,右手指放在下颌沿,将头部向上向前抬起,清理口腔中的异物。注意让病人仰头,使口腔、咽喉轴呈直线,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保持气道通畅。
3) 人工呼吸: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人工呼吸2次,平静呼吸使之胸廓抬起即可。每一次吹气后,抢救者抬头作一次深呼吸,同时松开左手。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重复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的动作,直至病人有自主呼吸。
2.公众体外 自 动 除颤器(AED)。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在充分装备了AED、并有一定普及与培训的美国大城市,院外猝死救治成功率已高达50%-70%。而中国AED的普及即使用仍然欠缺。因此,我国AED的普及道路还有很长。
总而言之,攻克猝死,医务人员能做的很有限。要使猝死的防治工作产生质的飞跃,还得依靠全社会每个人的力量。只有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徐玉玉这样的悲剧才会越来越少。
文/张敏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