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姜澎) 昨天,来自国内外的科学家们在复旦大学参加“2016年度谈家桢遗传学国际论坛暨首届国际人类表型组大会”,并成立“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联盟”。科学家们将在为期3天的会议上探讨如何共同开展研究,寻找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的神秘钥匙。
此次论坛由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 (ICGEB)、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 (CICGD)、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主办。
在 昨天的论坛上,被称为代谢组学之父的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杰里米·尼科尔森称,自从1900年至今,科学越来越发达,但是人类的预期寿命却只延长了6年。 早在10多年前,人类基因图谱就已完成,当时,这一计划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遗憾的是,这一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如科学家曾经预期的那样帮助人类 找到各类疾病的治疗靶点。
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相同的基因对于疾病的表征有很大不同。比如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基因层面有非常相似的遗传标 志,但相同的遗传标志在病理诊断时表征却完全不同———具有同一个遗传标志的中国人易得心脏病,而日本人更容易中风。这意味着,相同的基因标志在不同的人 群中会有完全不同的表型,也就是说,疾病不仅仅是基因造成的,也是环境造成的,环境包括饮食、生活习惯、情绪表现等。
这就是所谓的表型组 学,即对生物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测量和表征,这也是联系生物体基因型和表型的桥梁。《自然》 杂志认为表型组学研究在医疗健康领 域将发挥“点石成金”的作用。人类表型组学研究作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的又一战略制高点,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新的突破口。
“表型组学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都可以通过基因表型找到根源,即人类的疾病、健康数据,乃至人类的长相,都是因为环境、生活习惯、暴露等对基因带来的影响所决定的。”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