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哒哒滴”,食疗来帮助
小儿流涎是口涎自流,流滞于面颊部的一种证候,中医称之为“滞颐”。流涎的原因很多,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流涎多与婴儿的口腔浅有关,到婴儿五个月以后,唾液分泌增加,六个月时,牙齿萌出对牙龈三叉神经的机械性刺激使唾液分泌也增多,以致流涎稍多,均属生理现象,不应视做病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流涎自然消失。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儿不正常地流口水,常有口腔炎,面神经麻痹,伴有小嘴歪斜、智力下降等。另外,唾液分泌功能亢进、脾胃功能失调、吞咽障碍、脑膜炎后遗症等均可引起病理性流涎。
中医认为小儿流涎主要分脾胃积热或脾胃虚寒两种。脾胃积热者,涎液自流而粘稠,甚至口角赤烂,或有溃疡,烦躁拒食,尿黄短少,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脾胃虚寒者,不能收摄其津液,口角流涎清稀,面黄唇淡,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薄。
如果患儿流涎是由于脑膜炎等病理性原因引起,请及时带小朋友到医院诊治,同时可以选用食疗小药方辅助治疗。
★益智粥
取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粳米30-50克。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粳米淘净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比较适合脾胃虚寒的患儿服用。
★鲜石榴饮
取鲜石榴适量,适量温开水。鲜石榴洗净去皮后将其捣烂,加适量温开水调匀。将石榴汁涂于口腔,适用于脾胃积热引起的流涎。
(上海市中医医院虞坚尔教授提供)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