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迎来“大选年”,包括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将举行大选,古巴也将进行领导人更替,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政府更迭将直接影响该地区约七成人口。
分析人士指出,在拉美左右翼政治力量激烈交锋的背景下,“大选年”将决定单个国家乃至地区未来几年的政治经济走向;而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
2月4日,哥斯达黎加将举行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拉开拉美“大选年”序幕。之后,巴拉圭、哥伦比亚、墨西哥、巴西将陆续于4月22日、5月 27日、7月1日和10月7日举行大选。其中,巴拉圭和墨西哥大选采取单轮制,简单多数票获得者即可当选,哥伦比亚和巴西则极有可能进行第二轮投票。
此外,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将于4月19日选出新一任领导人,接替劳尔·卡斯特罗,实现最高领导人的新老交替。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国际关系室主任张凡指出,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不仅是拉美人口大国,同时也在拉美五大经济体中占据三席,加之古巴和委内瑞拉在拉美政治中的重要性,“大选年”将对整个地区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拉美第一大国,巴西大选走向备受关注。据民调显示,前总统卢拉是总统大选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但他能否顺利参选仍是未知数。卢拉去年因贪腐罪被判9年半监禁,目前仍在上诉中。如果二审仍维持原判,卢拉将被剥夺参选资格。张凡认为,一旦卢拉无法参选,巴西大选将极有可能出现“群雄混战”的局面。在社会多元化诉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其他政党很难推出像卢拉一样能够凝聚社会共识的总统候选人,这也增加了选举的不确定性。
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情况也较为类似。墨西哥正在与美国和加拿大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其进展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选的走向。而在哥伦比亚,政府能否与“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达成和平协定,以及能否落实好与“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已经签署的和平协定,将对选情产生重要影响。
墨西哥拉丁美洲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阿莉西亚·普亚纳指出,拉美多国存在严重的社会分裂,循环反复的暴力和腐败事件以及久拖不决的贫困和两极分化现象,令普通民众的立场在左右翼政治力量间来回摇摆,这让选情更加扑朔迷离。
自上世纪末以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出现了左翼政治力量集体崛起的浪潮,许多拉美主要国家相继成立了左翼政府,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连续执政。但从2015年阿根廷大选右翼候选人马克里获胜,到2016年巴西左翼总统罗塞夫被弹劾,再到2017年厄瓜多尔左翼执政党的分裂,拉美政治钟摆出现了从左向右回调的趋势。
尽管拉美国家大选存在悬念,但分析人士一致认为,无论最终选举结果如何,各国以及拉美与中国之间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良好关系将继续稳步发展。
巴西7月9日大学政治学教授彼得罗尼奥·佩雷拉表示,无论是拉美地区的左翼政府还是右翼政府,都高度重视发展和中国的关系,因为中国是许多拉美国家拉动出口、吸引投资的重要合作伙伴。
张凡则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的成立得到拉美国家积极响应。拉美国家的政府更替可能会带来一些对外政策上的短期微调,但从中长期看,中拉合作大局不会受到影响,双方的合作潜力还有望得到进一步发掘。
新华社记者赵晖 陈寅(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