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13世纪逐渐在日本传开以后,15世纪初年,在一些寺院门口或交通要道的路口,出现了一些供香客和旅人小憩的茶摊,直到17世纪中期以后的江户,开始现出了茶屋的身影。
随着城市经济的形成和繁荣,就有些有钱有闲的人到茶屋来坐坐,茶屋为了吸引顾客,就雇了一些姿色美丽的女子来做招待,后来,一部分茶屋慢慢升级到了料理 屋,一部分则演变为色情场所。这样的茶屋,在江户时代非常兴盛,从一些历史上留下来的地名或可联想起当年的些许风貌,比如大阪有“天下茶屋”、“茶屋町” 等,东京有“三轩茶屋”、“御花茶屋”等等。不过,这些街区如今都成了现代都市的格局,昔日的踪迹大多已不可寻,唯有石川县金泽市,那里还较为完整地保留 了一处江户时代的茶屋街,名曰“东茶屋”,2001年被日本指定为重要传统建筑群。我曾在一个大雪初霁的上午去探访过,完全是昔日风情,当然是修整过的, 电线都埋到了地下,一色的两层木结构房子,格子窗,石板路,门口挂着小小的店招,不过这些茶屋既不卖廉价的绿茶,也褪去了昔日的“游廓”(日语中指称旧时 花柳街的名词)色彩,主要供应传统的日本点心(和果子),配一碗抹茶,有的则供应咖啡红茶和冰淇淋,内涵已不同往昔。
在我这次所住的修学院离 宫附近的京都大学国际交流会馆周边,有两家很有历史的茶屋。一家紧邻曼殊院,或者说本身就是曼殊院的一部分,名“弁天茶屋”,位于东山山麓。从一条坡道折 入,走过一片农田和稀疏的房舍,就坐落在郁郁葱葱的东山山麓,周边一片寂静。正是惠风和畅的4月中旬,浅黄色的平房在周边明亮的新绿的衬映下,愈加显得素 朴典雅。进门须脱鞋,进得屋内,是纯然和风的装饰,不是榻榻米,有桌椅陈设,人们可以坐着用餐。名曰茶屋,现在供应的却是饭食,以新鲜的豆腐衣为招牌。京 都的豆腐,历史悠久,制作精良,已经蜚声日本国内,豆腐衣也很受人喜爱。所谓新鲜的豆腐衣,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平底锅内,将浓稠的豆浆煮沸,然后将上面结成 的一层衣用长长的竹扦撩起来,当场可食用,只需蘸一点点上等的酱油就可。我在浙江天台的一家农家风饭馆尝过,入口滑爽,有清新的豆香。弁天茶屋的吃法,却 是将乳黄色的较厚的豆腐衣层层卷起,切成一段段,放入一个红色的漆碗内,浇上自制的调味汁,也相当可口。店内除了新鲜的(日语称之为“生”)豆腐衣外,还 供应荞麦面和乌冬面,还有日式的红豆年糕汤,就是没有日本的绿茶。
还有一家在弁天茶屋的西北面,名“平八茶屋”,据说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了。距 离睿山电车修学院站较近,东侧靠马路,进门也在路边,听起来似乎有些吵,但店堂却要从古色古香的、上面筑有茅草屋顶的类似寺院山门的入口进去,里面即是庭 园,竹木扶疏,参差的绿荫挡住了车流的喧哗声(尽管日本人开车一般不按喇叭)。店的西侧,就是高野川。在日本曰河,在中国人看来就是一条溪流,前几日连续 下雨,充沛的雨量带来了充足的水流,从上游淙淙流下,在落差处发出了清越的响声,在绿树掩映之下,听着清澈流水的泠泠声,没有美食,心也醉了。
平八茶屋有些高档,主打怀石料理,且必须预定。价格从每人12000日元至20000日元不等,另加消费税和服务费,在怀石料理中算中等的价格。这家店 最出名的是“若狭怀石”,“若狭”是地名,是一个位于京都府与福井县交界的海湾,靠日本海,那里的甘鲷比较出名。捕获之后,立即在冰鲜的状态运到京都市; 或者将其剖开,去除内脏,用一点盐稍加腌制,同样在冰鲜的状态下运到京都市,后者因为施加了一些盐粒,使其肉质更加紧实,些许的盐分使鱼肉中的蛋白质转化 为氨基酸,鲜味更足,而新鲜度丝毫不减。另外一种是季节怀石,推出当令的美食,樱花季节就以樱鲷和竹笋为卖点。所谓樱鲷,是春天捕获的一种红色鲷鱼,带有 鲜亮的桃红色,在日本就被看作是樱花的色彩(樱花本身有许多种),春雨后的鲜笋,也是人们的最爱,樱鲷春笋饭,就是一种绝配。如此这般以怀石料理为主打的 料理屋,店名却叫茶屋,想来也是有些好笑,不谙此中奥秘的中国人,见到店招,很可能以为是一家茶馆,可以坐下来喝杯热茶,以消解旅途的疲乏,却是误解了。
还有一种店名曰“茶寮”,却是可以喝点茶的,但主旨却不在解渴,主要是提供各地所产的“和果子”。而“和果子”中,又以京都的果子最出名。京都火车站二楼有一家“京都茶寮”,就是这样一个所在,当然这里没有优美的风景,只是川流不息的旅客的一处小小驿站。
文/徐静波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