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既不是世界上最宽的瀑布,也不是落差最大的瀑布,却以惊人的水流量创造了举世奇观。“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声是雷神在说话。如今这个地名包括了大瀑布周边美加两国的很大一片区域。尼亚加拉不仅有大瀑布,还有一段属于两国的历史。
去年7月,我们驱车前往一睹大瀑布真容。还未接近景区,耳畔就开始逐渐响起水声,鼻腔也能感受到不断涌入的细密水汽。除了结冰期,这里永远被细雨笼罩,晴天还能望见彩虹。整个尼亚加拉瀑布群由三座瀑布组成:美国瀑布、新娘面纱瀑布和马蹄瀑布。前两个位于美国境内,最为气势磅礴的马蹄瀑布属于加拿大。游客们站在两个国家的国境线上能欣赏到截然不同的壮丽景致。
尼亚加拉瀑布产生的水雾让中间被环绕的河面常年不见真容。我们试图坐船前往大瀑布底下一探究竟,结果扑面而来的水雾模糊了视线,阻碍了呼吸。为了满足游客好奇心,两岸的景区都提供游船服务。美国的“迷雾少女号”通体蓝色,他们为游客提供的是蓝色雨衣;加拿大一边的“号角号”则是选用了红色。双方的游船虽航线相近,但多年来始终配合默契、互不侵扰。夜间的灯光秀和烟花表演也是大瀑布景区不可错过的项目。当时正值独立日,加拿大一边很配合地在三座大瀑布上打出了代表美国国旗的“蓝白红”三色。两国对大瀑布的经营和睦有序,这让我想起,美加两国曾经不止一次地自豪宣称,他们长达四千英里的边境线是世界上最长的不设防的边境。
事实上,看似和谐的尼亚加拉地区在200多年前曾是两地军队激烈火拼的战场。时至今天,我们依然能在瀑布城以外的尼亚加拉地区找到战争的痕迹。以加拿大一侧为例,在尼亚加拉瀑布城以北半小时车程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叫做尼亚加拉湖滨城的地方。那里保留了许多开拓时代以及19世纪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被誉为加拿大最具有童话色彩的小镇。很多慕名来此的游客并不知道,200多年前,这里名叫纽华克,是一个被战火和硝烟笼罩的地方。
1812年,美国在赢得独立战争后的第29年,曾向国土以北的地区发动过“第二次独立战争”。他们打着“解放殖民地人民”的旗号,向今天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等地发兵。美国军队本以为王师所到之处当地百姓必然箪食壶浆相迎,但当地的英裔、法裔、印第安人将这看作是一场美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他们组成民兵联合起来协助英军顽强抵抗。1813年,纽华克的乔治要塞在一场闪电战中被美军占领。不久,战事发生逆转,美军撤回对岸的美属尼亚加拉要塞。撤军前,纽华克被付之一炬。战后,英国人重建了这里,并重新定名为尼亚加拉湖滨城。
如今,曾因战火而激荡的湖面重归平静。但当地人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历史:小镇最初重建的房屋都坐落在对岸美军尼亚加拉要塞的火力范围之外;城镇中心至今坚决抵制美式餐饮店的进驻。而曾经的乔治要塞则成为了一个当地重要的历史遗址,供游人参观。讲解员装扮成19世纪初的英军士兵模样,为游人讲述着战争的故事,还时不时抛出几个段子调侃一下当年美军简单粗暴的战法,惹得游人不断爆出阵阵哄笑。身为听众的我不禁想知道,此时此刻隔岸相望的美属尼亚加拉要塞里上演着怎样的故事,是不是也有美军士兵装扮的讲解员正在以另一个立场解读着这场遥远的战争。
如果仔细研究这一区域的地图,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有趣的对称。首先,美国和加拿大的这片区域都叫尼亚加拉,两岸拥有各自的瀑布城和类似的湖滨城。其次,在尼亚加拉河汇入安大略湖的河口,双方各有一个军事要塞,分别是加拿大的乔治要塞和美国的尼亚加拉要塞。此外,两国还不约而同地在河岸树立了一些纪念碑和人物铜像来缅怀20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美国一边颂扬着美军的英雄,加拿大一边纪念着英军的将领。虽然早已时过境迁,但这些醒目的景物依然隔岸相望,互不相让。
尼亚加拉见证了两国的兵戎相见和把酒言欢。大瀑布已经奔腾了2.5万年,和它相比,人类的存在不过是沧海一粟。历史将驶向哪里? 只有浩瀚的水流知道答案。
文/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