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华龙
又逢一年花开季,洒尽千红报春意。德里的春仿佛总是要比北京来得更猛烈一些。当北京仍是一片春寒料峭之时,德里早已是一幅春末夏初的景致。骄阳似火,暖风习习,草长莺飞,风吹花落。就在这样的时节,迎来了印度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 日———“洒红节”(TheHoliFestiVal)。
初来乍到,虽对洒红节早有耳闻,但仍对于这个印度传统节日既好奇又惶恐。好奇的是这个古国如何庆祝自己的传统新年,惶恐的是忧心自己是否会触及本土的禁忌。经过几番纠结,终于决意加入这场“色彩的洗礼”。呼上三五同伴,用塑料保鲜薄膜将相机五花大绑,换上即将淘汰的旧衣裤,方才毅然走上街头,加入这场“色”的狂欢。
洒红节又名“胡里节”、“色彩节”,是印度传统新年,定于每个印度历新年的春分日。洒红节原是庆祝春天的到来,代表春分和谷物丰收。在节
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寻常百姓,载歌载舞,尽情地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装扮起来,迎接春天的到来。每逢此时,印度人为了表示喜庆和祝福,会向人们身上泼洒五颜六色的颜料。
任何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息息相关,洒红节也不例外。洒红节源于印度的著名史诗 《摩诃婆罗多》。史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传说从前有位暴君不允许人民信奉大神毗湿奴,但他的儿子却坚持敬奉大神,并对父亲的专横跋扈表示了不满,因此受到百姓拥护。于是暴君大怒,指使自己的妹妹女妖霍利卡在一个月 圆之夜烧死王子。翌日清晨,当国中的百姓带着盛水的器具赶去救人时,却发现王子安然无恙,而霍利卡已化作灰烬。人们不禁认为这是大神毗湿奴保佑的结果,于是便将七种颜色的水泼向王
子以示庆祝。因此,人们把每年印历12月的望日定为洒红节。洒红节的第二天,人们便用水和各种颜料互相泼洒、涂抹;夜晚,把用草和纸扎的霍利卡像抛入火堆中烧毁。
走上街头,到处都能看到有小商贩在街边售卖各种颜色鲜艳的粉末,但往往鲜有顾客光顾,原因是曾有媒体爆料,一些不法商贩使用化学颜料替代传统的天然颜料,造成不少狂欢者的眼睛、皮肤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传统的天然颜料被称为“古兰”,自中世纪起就开始家庭制作。当时的人们从特苏或帕拉什的树木上采集花朵,这些花朵颜色呈大红或深桔,故而被称为“森林之焰”。人们将采摘的花朵铺在席子上晒干,接着置于地上踩成细粉。当这种粉末混合了水后,就制成了美丽的藏红色
染料。
按照传统习俗,印度人在洒红节期间还要喝一种乳白色饮料,据说可保来年平安健康。但如今,这种乳白色饮料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五颜六色的彩色“特饮”。当我与同伴们进入尼赫鲁大学的节日庆祝地点,烈日似火,这花花绿绿的饮料让我不禁口舌生津,正要掏钱购买之际却被同行拦了下来,“这东西喝不得!”原因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些彩色饮料竟是由印度大麻制成。当大麻与洒红节混合之后,人们的反应千姿百态,有的祈求拥抱,有的大哭,有的狂笑,而我却只能舔舔干裂的嘴唇,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幕幕。
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如尼赫鲁大学等政府指定的庆祝场所,到处都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人们载歌载舞,用装满
水的气球与粉末状的鲜艳颜料相互投掷,不少孩子手持高压水枪向路人喷射,街道边还会不时有路人燃放烟花爆竹。刹那间仿佛有了一种中国春节的感觉,不禁心头一热,脑海中有关节日的回忆一股脑喷涌而来,恨不得也想高歌几嗓,狂舞几曲。
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森严的国家,但是在节日的这一天,人们忘记种姓,放下身份尊卑,都肆意地投入到这场“战斗”当中。此外,按照印度教传统习俗,寡妇因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而被禁止参与庆祝包括洒红节在内的几乎所有宗教节日,但在今年3月21日,印度一家非政府组织在北部城市沃林达文为寡妇们专门举办了洒红节庆祝活动,她们在色彩的海洋中重拾久违的欢乐。
当低种姓的人将颜料投向高种姓的人身上,受害者也不会恼怒,而是拭去脸上的浓墨重彩,加倍奉还。当被视作不祥的寡妇将颜料投于路人的身上,也不会有人怒火中烧,而是载歌载舞,尽情挥洒。嬉笑怒骂,笑泪纵横,也许这种相互捉弄与尽情欢笑就是洒红节的核心精神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