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参观者体验库卡机器人机械手臂空中旋转,背景板上写着“你好,工业4.0”。东方IC
4月25日,一年一度的工业盛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如期召开,今年的展览会吸引了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200家参展商参会。主办方表示本届展会重点展示工业自动化、数字工厂、能源、工业供应商、研究与技术等五个方面的最新工业发展成果。美国担任本次展览会的主宾国,全球两大工业技术领跑者的联手,让人们对今年的博览会充满了期待。
纵观整个博览会,实际上是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未来的工业该是什么样子?关于这个问题,德国在2011年工博会上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未来的工业属于工业4.0。今年的工博会和往届一样,成为人们所期待的工业4.0论剑之巅,为工业4.0注入更多的内涵。
为工业4.0增添注脚
有人说,2011年后的工博会其实都是在给工业4.0这一概念在做注脚,这一判断虽然不免武断,但也不无道理。的确,近年来的工博会几乎都是围绕着工业4.0智能制造这一概念展开,今年也不能例外。“融合的工业———发现解决方案”的主题和随处可见的工业4.0字样,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参观者,这里代表着智能生产的最高水平。
工业4.0有三个主题,分别是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其中智能工厂概念相对清晰,离我们也比较近,往往成为企业率先尝试的领域。在智能工厂中,大量机器人和机器手臂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你一踏入会场,首先就会感叹于种类繁多的机器人和机械手臂。德国史陶比尔集团带来了他们的六轴清洁机器,这种机器人主要工作于潮湿的室内以及那些直接接触液体、存在溅漏危险的环境中,代替人类从事这类可能对健康和生命产生负面影响的工作。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六轴机器手臂如今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一家中国台湾机器人制造商介绍称,六轴机器人是模仿人类手臂的六个关节,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代替人手来完成作业。展厅内,一家德国公司还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机器手臂,邀请参观者坐在其上,灵活的机器手臂在空中灵活地做出各种动作,参与者向记者表示,比乘坐游乐园里的特洛伊木马还要刺激得多。
工业4.0的提出并不是要代替传统工业,而是希望通过引入智能、数据、交互等因素,为传统的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在本次展览会上,传统轴承制造商舍弗勒带来了全新的动力系统。舍弗勒与全球最大机床厂商德玛吉森精机通力合作,该厂生产的机床与舍弗勒配备传感器的组件、基于云端的软件和分析模块实现完全连接,从而向数字化生产迈向了一大步。通过对机器轴承参数的测量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率和产品品质,而故障也能够通过异常参数的反映而得到提前甄别。
当然,工业4.0这一概念从一开始就强调整体方案而非单一的产品。此次展会包括西门子、博世在内的众多企业都拿出了自己的生产解决方案,尽管方案各有不同,但是交互、弹性生产、联网、智能、融合等概念成为几乎所有方案的共同特点。据博览会主办方介绍,此次展会带来了100多项工业4.0的应用实例,涵盖工业自动化、数字工厂、能源、工业供应商、研究与技术等五个主要领域。
中国光芒愈发耀眼
今年来自中国的参展商约630家,尽管比去年减少了不少,但数量上仍然仅次于德国,甚至超过了主宾国美国的参展商。一位中国参展商告诉记者,虽然参展商数量有所下降,但是质量却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并且敢于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工业展览平台上,与其他各国的产品和方案一争高下。
中国企业中既有华为这样世界一流企业,带着与合作伙伴联手的解决方案参展,也有众多的中小型公司带着自己研发的产品来到汉诺威。一家名为博美德的深圳机器人公司带来了自己研发的机械手臂产品,该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的产品系在欧洲研发,在技术上并不逊色于外国厂商,但是价格却低廉得多,此次参加本次汉诺威工业展就是想借这个世界级平台,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014年,在中德两国政府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提出,要在工业4.0领域展开对话和交流。而我国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则被视为中国版的工业4.0。中德这两个制造业大国,在工业战略领域的交流和对接也成为本次展会人们关注的重点。
“中国政府推出了适合本国制造业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该战略核心是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而我们德国在工厂设备、企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无论产品还是方案均在中国受到欢迎。中国本身在工业机器人、云计算等工业领域投资巨大,在信息通讯技术领域十分具有竞争力。中德两国在未来工业合作领域互补明显,潜力巨大。”工博会新闻发言人布里吉特·曼肯如此表示。
开幕式的当天,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宣布成立,汇集了包括中国城市佛山、江门和德国城市亚琛、萨尔布吕肯等在内的11个工业城市,旨在通过联盟城市间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探索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有机对接的路径。
文汇报驻柏林记者 赵海博 (本报柏林5月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