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在走过漫长的起步阶段后,究竟出现了哪些变量因子,才造就了今天的狂欢场景?知识变成产品后,会不会反过来改变知识本身?
长久来看,未来的内容创业还有很大的机会,一个更加专业垂直、转化率更高的知识“网红”时代即将到来。但问题是,知识变现的评估体系,究竟是偏向“知识优先”,还是“用户优先”。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为什么现在的男生都不追女生了?”、“狗有社交压力 吗?”“如何更好地认识 自己”……最近,各大楼宇内的分众屏幕上,突然跳出的一个个知乎问题让人笑到飙泪。在资本的助推下,知乎最近很猛,不光是分众屏幕上,就连地铁站、公交站的广告牌,也常常会被这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提问刷屏。
知识付费浪潮汹涌,似乎正在进入一波变现收割期,就连马化腾都急得要加快推进公众号的收费体系。从开花到结果,知识付费在走过漫长的起步阶段后,究竟出现了哪些变量因子,才造就了今天的狂欢场景? 知识变成了产品后,会不会反过来改变知识本身呢?
资本出场抓住那1%的意见领袖
今年1月,将自己定位为“国内最大知识平台”的知乎宣布完成1亿美元D轮融资,领投方为今日资本,包括腾讯、搜狗、赛富、启明、创新工场等在内的原有董事股东也全部跟投。
1亿美元的融资,是知乎成立6年来得到的最大一笔投资,也是“风投女王”徐新在“蛰伏”观察一年后领投的最大一单。在此之前,这位今日资本总裁以“投资京东获得百倍回报”的战役闻名。之所以投资知乎,徐新认为,在内容领域有一个“1%定律”———从人群的角度来看,100个人里面有1个意见领袖,“知乎的问答模式很犀利,护城河也很深,关键是要做得早,把那1% 的意见领袖牢牢抓住。”
徐新的解释很清楚地透露出一个信息:知识分享领域的原始积累期已经过去,资本有力量可以往前推一把。
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知乎的主要投资方之一腾讯,不仅投资了知乎,还相中了姬十三的“在行&分答”。去年11月,“在行&分答”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来自腾讯投资,这离其完成A轮融资还不到半年。
“腾讯非常看好知识分享领域的广阔前景,该领域与腾讯生态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协同。”腾讯投资部执行董事夏尧认为,知识分享是一个长跑赛道,未来存在很多演变和扩展的空间,相信“在行&分答”会成为中国知识分享领域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除了腾讯,阿里系也在快速布局知识分享领域。2016年底,微博开始测试内容付费功能微博问答,给更多垂直领域专业作者提供变现机会。微博内部人士透露,微博是一个重要的兴趣社交平台,有规模庞大的垂直领域自媒体及专业作者群体,积累颇深。“目前微博开放运营55个领域,其中20个领域的月阅读量超过100亿,30多万用户的月阅读量超过10万,这些作者都积累了一定的粉丝,问答给他们和粉丝提供了新的互动方式。”
与此同时,阿里系也在盘整打通体系内所有知识分享领域的关节。去年6月,阿里巴巴正式成立“大文娱板块”,囊括了集团旗下的阿里影业、优酷土豆、阿里音乐、阿里体育、UC、阿里游戏、阿里文学、数字娱乐事业部,基本涉及到内容或知识分享领域的方方面面。3月31日,新土豆上线,将关注点从原来的UGC转移到短视频的PGC领域,并号称投入20亿元来扶持内容创业者。同一时间,原UC订阅号、优酷自频道账号统一升级为“大鱼号”,内容创业者通过阿里文娱的平台,实现一点接入、多点分发……当互联网行业金字塔顶端的两大巨头都开始在为内容分享/付费开挖“护城河”时,这意味着“风口”真的来了。
技术“护航”知识获取更加多维
事实上,在知识分享领域全面“收割”之前,先行者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路径。
代表者是文学付费和视频付费。10年前,各大文学网站相继引入收费模式,如今已经相当成熟。阅文集团CEO吴文辉告诉记者,阅文旗下的付费阅读已经占到整个集团营收的70%左右,是现在主要的收入来源和盈利方式,连版权收费的金额都比不上不断膨胀的付费阅读人群消费额的增长。
视频付费的“元年”是2016年,相比文学付费的道路,速度又提升了不少。爱奇艺于2015年6月启动VIP付费会员,当时的数据是500万,截至去年6月1日,有效VIP会员数已突破2000万。“2016年,爱奇艺100多亿元收入中,广告收入约占1/2,另一半是用户付费和其他收入,这种收入结构的变化,使得视频行业商业模式更健康和可持续。”一位观察人士这样分析道。
有付费意愿的会员为何提速显著?易观分析师认为,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工具在线上线下的持续渗透,使得移动支付方式变得便捷,这是知识付费在移动端爆发的基础。犹记得10年前,文学网站刚刚试水收费模式时,连充值都是个大问题,渠道有限而且程序繁琐,浇灭了很多用户的付费热情。到了视频付费时代,在线充值路径畅通了,移动支付技术让零碎小钱通过不同渠道快速流动,为付费扫清了障碍。
移动支付是最显而易见的新技术普及,更多的技术升级则在后台默默提供支持。在喜马拉雅FM联席CEO余建军看来,云技术和大数据的到来是两大“利器”,云技术的成熟为内容在各个平台的互通,乃至于场景化提供了可能,而大数据则通过内容推送的精准性来提高用户的付费意愿。
“喜马拉雅有一个‘猜你喜欢’的功能,以此实现用户节目推送‘千人千面’。”余建军说,正是通过后台精准的全样本数据,才感觉到用户对于付费内容的强烈需求,这在大数据被充分运用之前是不可想像的。
得益于技术的助推,知识分享领域的商业模式也变得立体多维。以知乎为例,去年5月,知乎 Live 上线,以实时问答形式为用户搭建知识分享的桥梁;7月到8月,陆续上线“专栏打赏”和针对用户回答的“付费授权功能”;9月推出“知乎书店”功能,将知乎电子书纳入知乎的变现体系中去……至此,知乎“以知识为商品的交易平台”已基本成型。
知识变产品会改变知识本身吗
从古到今,人们都在为了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而付出代价。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会像今天这样,大家会以如此快捷、直接,甚至夸张的方式消费或是变现知识。当知识彻底变成了产品,知识本身会改变吗? 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对此,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挥持乐观态度,“内容供给者成本很低,试水一两个月发现不行,扭头就走,所以也无需担心泡沫破灭。”他认为,从现状来看,未来有一定知识积累的“素人”,将会成为付费市场的宠儿,迎来知识变现的黄金创业期。
余建军也认为,当下人们对“好内容”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核心是人格化、“干货”足、娱乐化。只有足够优质的内容,用户才会为此买单,“目前喜马拉雅平台的付费内容有一大部分采取的是邀约制,我们会主动去寻找优质的内容生产者,目的也是希望合作方能够将课程的品质做到最佳。”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当年明月或者姬十三,每一次“上新”都是一场精心调味的“可口大餐”。那么问题来了:当知识变为产品后,用户顺理成章被视为应该被讨好的顾客———碎片阅读时代,任何有一点点深度的“硬内容”会被视为不够“接地气”,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干货”———为了迎合大众学习,知识向产品转型的过程中,被过滤、删减和简单化,仿佛掌握了“干货”,明天就能成为马云或马化腾,这种以“知识付费”“内容变现”为名义的急功近利商业行为令人不齿,而网上一夜之间冒出如此多的“投资达人”“情感专家”“HR顾问”“育儿导师”“国际事务观察员”,也着实让人吃惊。
在自媒体领域,已经出现这种趋势:头条推荐中,满屏的“一分钟了解XX”“七天改变 XXX”“八个习惯让你XXXX”……10年前路边书摊上的标题,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互联网上,被所谓的人工智能系统抓取,变成走向人生巅峰的“葵花宝典”。
知识变产品的同时,殊不知,产品也反过来改变着知识本身。究竟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良币驱逐劣币”,现在还真不好说。
余建军认为,长久来看,未来的内容创业还有很大的机会,一个更加专业垂直、转化率更高的知识“网红”时代即将到来。但问题是,知识变现的评估体系,究竟是偏向“知识优先”,还是“用户优先”。
若是偏向知识优先,或许移动互联网多年来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会出现转机。就像阅读书籍一样,成系统的知识,会通过更加立体、多维度的方式呈现在面前,视频也好,音频也好,重新建立知识结构,就像知乎所设想的一样,变成“知乎书店”,进入更高层级。
若是偏向用户优先,那么知识本身不仅无法结构化,还有可能因为用户的兴趣使然,被过分包装,变得更加哗众取宠、猎奇浮夸,但外强中干。毕竟,研究用户行为早已成为一门学问,要讨好用户,总有一套体系能“套牢用户”。
资本出场、技术助推、商业模式成熟,知识付费已成为下一个风口,但愿知识变现能把学习这件事推到更高的高度,而不是毁了知识本身。 图: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