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的倡议,也是沿带沿路国家通向共同繁荣发展之门。对于中国品牌而言,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上唱响中国品牌,靠的是品质,拼的是实力,讲的是诚信,做的是友谊,中国品牌制造者必须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争取交出一份让“一带一路”各国满意的中国品牌的答卷
中国品牌是国家名片。曾经的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中国茶叶、丝绸的美名,余音绕梁几百年,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如今,华为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批可选择毛利语作为系统语言的手机,又将登陆处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延伸带上的新西兰,引来世人对中国制造的啧啧称赞。“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中国品牌应该更加不辱使命。
用质量赢得“一带一路”国家口碑
在“一带一路”上确保中国品牌的品质,必须防止假冒伪劣、粗制滥造,防止落后淘汰的产品流出去。每家企业对待产品必须如绣花般精细,不能因为“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不富裕,就降低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必须把产品做成品牌,品牌做出品质。中国品牌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就必须了解这些国家对产品的品质要求,精心组织品牌和产品的培育,严把质量关。质量是中国品牌的生命,是企业效益的源泉,如果质量上不去,前面开拓了“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后面将丢失阵地。保证中国品牌的产品质量,需要从源头抓起,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分解,层层把关。确保中国品牌的品质是赢得“一带一路”国家口碑之关键。
中国品牌的品质必须有标准支撑,若缺少标准化建设,就不能把控产品的品质。我国品牌标准化建设处于探索和成长期,有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对“一带一路”国家的产品标准还缺乏了解,因此,加强中国品牌标准化建设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在制定中国品牌标准时,一方面按照国际化的标准要求,结合输入国市场的标准要求,有利于相互间的标准衔接,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合格产品;另一方面根据各国实际制定相应的标准,可以满足各国不同的消费需求。总之,抓紧制定中国品牌在“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利于提升中国品牌的品质,使中国品牌标准为“一带一路”中国品牌的产品保驾护航,同时也为各国认可和付诸实施。
中国品牌的品质提升必须注重技术和创新,忽视产品的技术和创新,轻则失去市场,重则遭遇淘汰。技术和创新离不开研发的投入,要积极鼓励那些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产品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也要重视在他国的专利申请和运用。这方面我国很多在外的企业多有不俗的表现,海尔、华为、中兴等,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专利申请均在全球名列前茅。2014年中兴通讯以2179件专利进入全球国际专利申请前三。在我国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产品中必须高度重视中高端产品的出口,这些中高端产品具有技术领先和创新性,是开拓未来“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的重要战略举措。必须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 目标,提升中国品牌产品技术含量,用品质实力带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经济,实现互利共赢的战略目标,奉献技术先进、创新的中国品牌的产品是我国对“一带一路”各国的贡献,也是参与中国品牌制造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用中国品牌书写和表达民族精神
中国品牌的品质持续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在“一带一路”上有64个国家,几十亿人口,上百个民族,在这样庞大的体系里,要提高中国品牌的认知度,必须从文化入手。中国品牌代表了中国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中国品牌的任务较为繁重。在“一带一路”各国的文化交流上不能照搬套用国内做法,一方面学会融入做到包容,尊重他国的文化习俗,特别在文字、符号、颜色的表达上做到本地化,入乡随俗;另一方面,在品牌的资源配置上做到本土化,市场营销的国情化,商业业态的本地化;再一方面中国品牌的产品供应必须研究当地用户习惯和特点,采取当地能够接受的文化,可感知的方式沟通交流。
中国品牌和中国文化一样,都是民族精神的书写和表达。可以说,中国品牌就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的精彩表达。中国品牌是软实力,必须用中国元素和基因建设好中国品牌。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同舟共济”,用“和”文化建设中国品牌,不能贬低他国品牌的产品,才能在“一带一路”上与各国达到共荣、共享目标,在文化上彰显中国软实力,应该成为中国品牌发展之道。在品牌文化建设上,我们既要坚持我国的文化自信,又要学会包容他国及地区文化个性,让“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能够充分认识中国品牌文化,就必须学会用当地的文化讲好中国品牌故事,通过营造品牌文化,改变外国人对中国品牌的态度,通过文化交流使其接纳中国品牌的产品,这就需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传播好中国品牌,对于中国品牌文化传播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中国品牌将会承担起文化使者的责任,在“一带一路”上实现互惠共赢的战略目标。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的倡议,也是沿带沿路国家通向共同繁荣发展之门。对于中国品牌而言,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上唱响中国品牌,靠的是品质,拼的是实力,讲的是诚信,做的是友谊,中国品牌制造者必须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争取交出一份让“一带一路”各国满意的中国品牌的答卷。(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