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自古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自冬至开始,过了腊八,年货消费进入高潮,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后,“年货经济”一路攀升。
不变的中国年,变化的“年货经济”。在年货市场和消费模式变化的背后,折射了怎样的经济变迁,“年货经济”又如何撬动消费新动力?
传统的全国性年货节起始于2010年,由商务部指导,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至今已举办了七届。去年11月底,第七届年货节在全国百余城市同步进行,各大中型零售商、酒家酒店、中华老字号企业预计达到6万多家。2016年才开始进入年货市场的电商,受到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今年,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从腊八到春节,年货节主题、促销方式花样迭出。
“年货消费是百姓全年消费的集中爆发,也是消费能力的集中释放。”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依绍华说,每年11月、12月的消费数字都有较高增速,年底翘尾因素明显,表明年货消费对经济增长有较强促进作用。
从冬至前后到元宵节,年货购置持续时间长,消费动力足,成为“双11”“双12”等网络购物节之外的又一黄金消费时刻。在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已超过70%的当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年货经济”,为消费再添一把火?
在中国人眼中,年货是好货、吉祥的代名词。多地市民表示,年货市场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以满足人们“平时多吃大路货,过节要吃特色货”的心理需求。同时在把好质量关、供应精品上多下功夫,才能提高吸引力,带旺市场。
专家认为,年货代表着民生领域“中国制造”的品牌。以年货消费为契机,打造“年货经济”,能进一步推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倒逼企业更加注重品质、品牌建设,对促进零售业转型,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年货不能仅停留在“有形”的年货,要向“无形”迈进。赵萍指出,随着人们从物质型消费转向精神型消费,年货节也要从传统的卖商品向卖服务转变。比如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行业,也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在春节期间满足百姓享受型消费需求,推出更具品质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认为,为了方便消费者购物,年货节要加速线上线下融合的步伐。针对春节期间不少店铺关门,购物不便的问题,一些超市将“年货节”开到社区,网上下单后在家门口社区超市即可提货,让消费者不出小区就能买到年货,缓解了节日购物难的问题。
依绍华说,让“年货经济”常态化,一方面要将年货商品中的热销商品作为风向标,及时调整日常商品结构,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将年货消费中优质服务常态化,而不仅仅是集中促销服务。 (据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