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美
核心观点
在百万申请量的背后,不能掩盖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短板:专利申请多,授权少;专利申请多,运用少;专利国内申请多,国外申请少;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授权多,创新意义小等等。从国内法院每年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来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多,而专利侵权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就说明专利申请数量尽管最多,但授权比例最低,进入商业化运用更少。不可否认,我们的专利含金量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近日发布的 《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15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超过美国和日本之和,超过110万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利申请量破百万的国家。其实早在2011年,中国就已经是专利申请第一大国,并已蝉联五年。尽管近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数呈现井喷,但是,即使在成为百万专利申请大国后,中国离科技强国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取得重大突破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的经济阶段,它们在全球推行知识产权的高标准保护,通过保护本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利益来确保本国的贸易利益;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希望改变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希望实现本国产业的战略升级,都开始着眼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技术水平。所以,近些年在全球经济中令人瞩目的一个趋势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被普遍认同,许多希望领先全球竞争的国家将之付诸实践。
从专利的全球申请量上看,中国与美、日等国的差距也在明显缩小。2005年时,美国通过WIPO专利合作条约(PCT) 提交的专利国际申请数为4.68万件,中国仅为2502件,美国相当于中国的18.7倍;到2015年,美国只相当于中国的1.9倍。中国近年来特别强调“自主知识产权”概念。“自主”强调我国企业能对核心技术具有完全的控制权,不会因技术短板而受制于人,导致产业困境现象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主”是一种竞争中的主动地位,中国在外贸发展三十年后深知其重要性。
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跨国企业,企业的专利与专有技术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创新领先企业引进了知识产权全球策略,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和要求行使自己的知识产权。在PCT申请上,华为已经超过高通成为第一,中兴、京东方和腾讯也名列全球前20名。在很多跨国专利维权案件中,中国企业成为积极维权者。这都说明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
政策当重在质量提升和市场培育
WIPO在报告中称:“国外申请反映了知识产权的全球化保护和商业化在国际市场上的应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只有4%在国外提交,相比之下国外申报构成中45%来自美、日两国。”这意味着,中国的专利申请仍然集中在国内。这不仅是因为国外申请成本较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大多数专利申请质量并未达到须向国外申请保护的程度。
在百万申请量的背后,不能掩盖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短板:专利申请多,授权少;专利申请多,运用少;专利国内申请多,国外申请少;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授权多,创新意义小等等。从国内法院每年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来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多,而专利侵权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就说明专利申请数量尽管最多,但授权比例最低,进入商业化运用更少。不可否认,我们的专利含金量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事实上,由于大规模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并在各个层面积极地引导和鼓励,一些道德风险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又与日本当年有点相似。例如,为迎评估、拿课题、结项目、评职称的专利申请现象仍然存在,授权前实报实销型或类别定额资助型专利资助都会诱发道德风险和内部人问题。而且,近两年来对海外项目和海外人才的渴望,也诱导了大量以出国拿资格、回国拿资金的现象,盯准资助而不是以项目收益为目标的申请,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
不可否认,数量上升得快,而质量却无法及时跟上,是粗放型激励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但专利质量提升问题却是目前知识产权策略中最难达到的目标,而这是体现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应当考虑如何将政策转型为重在质量提升和市场培育了。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仍应立足长远
“从整体上看,由于我国知识产权起步较晚,并且其发展主要源于政府的命令及国际压力下的法律引入与实行。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总体状况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并未发挥出其潜力。”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中国希望“激励创造”,但是因行政审批范围过宽,难以充分激发项目承担者基于“私权自治”投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热情;另一方面,中国私权交易的市场机制、风险投资和中介组织都不成熟,活跃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培育更需时日。因此,关注知识产权产生、交易和利用的民间市场,而不是着重政府的作为,可能是中国应当努力的方向。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开始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征兆。发达国家正利用技术优势力图维持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先地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正在从“要素驱动的经济”走向“效率驱动的经济”或者已经处于第二阶段,而这一点对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果希望在价值链中实现升级,那么必须迈向“创新驱动的经济”。但是即使在创新驱动的阶段,关系到“效率”的教育、市场、机制等基础要素仍然具有关键作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仍应立足长远,同时进行效率要素的全面准备,不可揠苗助长。我国要实现从“专利大国”到“创新强国”的跨越,道路还很长。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