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西溪软件园有一家公司,几名不是农民的“新农民”凑在一起利用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号,向全国各地的“新农民”、发布农业信息、交流合作信息,分享国内外的农业经典案例,以及“新农人”做农业的心得和经验,短短两年时间专业粉丝超过20万,成为现今国内最为知名的农业社交平台之一。“互联网+新农业”在颠覆传统农业的同时,也开创了新农业的商机。
“外行人”创办“新农堂”
钟文彬,一个浙江大学传播学专业毕业的80后学生,如今在“新农人”江湖里有个响亮的外号:“堂主”,也有人称他是“农业媒婆”。
2006年,钟文彬被浙江大学传播学专业录取。大学毕业后,钟文彬到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合作发展研究院工作。钟文彬告诉记者,他发现农业信息严重闭塞,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经营者之间缺少桥梁,农业生产者之间也缺少信息经验交流的平台。2011年,钟文彬首次创业,成立杭州闯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起初公司为农业生产企业做推广,后来开始做“品牌农业”的微信公众号。
“当时,国内做农业方面的公众号还没有一家,我抢到了先机。到了2013年中,我的固定专业粉丝已经超过10万,这10万粉丝大多都是农业生产企业业主和农产品经营者,粉丝们每天在微信群里交流农业经验,信息互动。”钟文彬说,到了2015年,微信公众号汇集了专业粉丝20多万,微信公众号也改名为“新农堂”,在国内又陆续成立了地方“分堂”。
全流程把控品质
“在宁夏银川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一个农场里,有座一万多亩的枣园。”钟文彬分享他的农业案例,“左手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右手边是一片片绿油油的枣林,黑黝黝的张三和他的合伙人在荒凉的戈壁滩,一干就是15年。”
“张三告诉我,如果你15年前来,这里还是一片沙漠。那时候的风沙很大,所以这个地方就叫狼皮子梁,形容风沙刮得吓人。我们的创始人当时三十出头,拿着人生的第一桶金,回到了自己的故里,买下了这片沙漠,誓死要把它改造成绿洲。”钟文彬告诉记者,张三和他的兄弟们每年把成熟的枣子卖出去,有了钱再种枣。15年来他们把青春和寂寞留在了戈壁沙漠,换回了沙漠中万亩绿洲。
“回到杭州后,一望无际的沙漠、几个黑黝黝西北汉子在枣林中耕种,枣树上挂满红彤彤的大枣,这场景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钟文彬说,忽然想到为这个枣起个名字,又红又大的枣子长得像好汉“关公”的脸,种树的“张三”们各个都是好汉,干脆叫“好汉枣”,他的提议得到了“张三”们的认可。随后,钟文彬把“张三”种枣的故事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2015年9月,宁夏“好汉枣”正式开采,“新农堂”驻宁夏的“小伙伴”们,从采摘、挑选入库预冷、装箱、出库全流程把控品质,并通过“新农堂”向粉丝发布。“短短三天,销量突破百万。”钟文彬说。
“新农人需要抱团‘取暖’”
“今后,‘新农堂’指定会员从种下种子到产品进入百姓餐桌,采用可溯源安全‘监控’。”钟文彬说,“现在的假‘有机’很多。‘新农堂’就要改变这个现象。发现有不良生产者一律‘踢出’会员,并向经营者发布违规者信息,销售商取消合作,让农业回归诚信,良性循环。”
“做农业,不要做成孤岛。互联网时代新农人要学会抱团‘取暖’,‘新农堂’是连接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我们是互联网时代的理想主义者,但有行动。”钟文彬表示。
(文汇报杭州1月5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