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谢笑添
对于持续升温的跑步市场而言,这个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有些特别。这一看似与运动缺乏必然关联的西方节日,不仅没有如往年般成为年末跑步赛事趋于稀少的拐点,反倒掀起了又一波赛事风潮——圣诞节所在的一周,仅上海一座城市,就有至少四场以圣诞节为主题、主打社交与趣味的路跑赛事将相继上演。
随着今年初中国田协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全国各地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跑步市场甚至呈现出与零售行业相似的特征。从传统的元旦迎新到父亲节、圣诞节等“洋节日”,任何话题性时间点都成为热炒的素材。对于这片新兴市场,业内赛事公司大多有着极为乐观的期待。回顾2015年,除因气候原因不宜办赛的盛夏与寒冬时节,传统意义上的“跑步季”,申城每个周末都有至少一场有着完整组织流程的路跑赛事举行。
当跑步成为时尚风潮,自然会成为赞助商们趋之若鹜的目标。然而无法避讳的现实却是,与爆炸式增长的赛事数量相比,跑步人口的增幅却颇为有限,过去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如今已渐渐呈现出“产能过剩”的趋势。与此同时,愈发密集的赛事分布也让本就数量有限的组织者有些疲于奔命,在计时、赛事执行等多个核心领域,都已出现了供给缺口。这个属于跑步市场的春天,远不如看上去这般美好。
赛事密集噱头多
今年的“跑步热”尚未褪去,来年的赛事布局却早已开启。据中国田协上月末公布的新年赛事日历,除一贯热闹的迎新跑市场外,3月中旬至6月初的“跑步季”,亦有25项赛事已早早完成注册,其中就包括3月末于上海青浦与松江开跑的两场半马。这并非跑步赛事首度登陆这两块行政区,事实上,由中心城区逐渐向外扩散已成为除愈发密集的赛事频率外,“路跑热”的另一大特征。以上海为例,过去两年,规模化的路跑赛事已基本覆盖申城的全部区县。
在赛事日益频密的大环境下,跑步赛事单一、同质化的风格正逐渐被市场所改变,辨识度成为办赛者们的重要考量。在赛事线路趋同的中心城区,这一特征尤为显著。自去年夏天,风靡世界的彩色跑首度到来后,已有多场类似赛事登陆申城。尽管在台湾粉尘爆炸案发生后,这些以抛洒彩色粉末为核心创意的赛事如今已黯然退出,但一批以音乐(欢乐跑)、赛道布景(四季跑)等娱乐元素为宣传重点的短距离趣味跑却相继涌现,凭借十足的噱头及较低的门槛吸引着跑者的参与。而这不过是如今名目繁杂的跑步赛事的一个缩影,从主打慈善与生活理念的健康跑,到倡导友谊与合作的马拉松接力,几乎所有赛事都被赋予了除跑步本身外的衍生价值与特色。部分赛事甚至通过将受众市场不断细分,垂直投射在女性跑者、父子、情侣、商界精英或视障人群等特定群体,丰富了赛事的品类。
而在相对偏远、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区县,跑步赛事的旅游属性则成为主导因素。无论是作为上马系列赛的崇明森林半程马拉松,抑或550跑团打造的乡村马拉松系列赛事,都将赛道设在了旅游价值颇高的生态公园或景区内。其中一些赛事还将选手完赛后的配套服务与当地的美食节等传统活动相结合,以期为选手提供特别的参赛体验。
资源匮乏显困境
撇去寒冬与盛夏,一年内适合跑步的时间不过六到七个月,随着赛事的不断密集,同一座城市一日三赛、甚至四赛的场面将愈发常见。对于跑步爱好者而言,更多的选择余地无疑是一桩益事,将迫使各赛事组织者不断提升赛事品质,从而在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得以生存。然而,相较于几乎翻倍增长的赛事数量,跑步人群壮大的脚步却慢了不少,这一市场已呈现出饱和甚至过剩的征兆。
尽管几乎所有赛事都宣称“报名情况火爆”,但在过去一年中,乏人问津的赛事并不在少数,有些则依靠着向跑团免费、甚至倒贴钱赠送名额以填充空荡的跑道。如今的跑步市场,供给关系的天平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据业内人士分析,除却自身吸引力不足外,部分赛事所遭遇的冷落与其主办者对市场的盲目乐观息息相关,这种浮躁的心态直观地表现在赛事过高的报名费定价或过大的规模上。“一些比赛确实在组织或服务上很费心思,但如果仅仅因此就将报名费定得远超上马,显然并非明智选择。”在这位业内人士看来,“上马经历了20年才有了这么好的口碑,但如今人们已很难有那种耐心,明年将有不少赛事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如果说高淘汰率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供应方部分核心资源的匮乏则足以体现跑步市场的困境。据业内估计,过去一年间,在上海及周边城市举办了约80场路跑赛事,执行方却只有不到20家。这多少有些蹊跷,随着赛事数量的剧增,过去由一家赛事公司完成报名平台、赛场搭建、计时系统等全套流程的情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不同环节高度细分的供方市场。这意味着,如今赛事执行方的作用更多体现于串联不同环节运作,其门槛已大幅降低。然而,由于越野赛事对赛道搭建、医疗、补给要求更低,利润空间更高,更多小型赛事公司更愿意将主营业务投向这片市场。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赛事计时系统环节,芝华安方的转型就是一例。作为中国田协官方认定的计时供应商,芝华安方已无法完全覆盖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转而采取仅为优质客户提供服务,并将其计时设备转售于小规模赛事公司,由其承担办赛任务的模式。然而基于技术壁垒及行业利润等原因,时至如今,计时系统领域依然冷清,处于供远低于求的状态。除以上环节外,赛事的宣传资源同样紧缺。对于缺乏官方评价体系,有赖于口碑营销及曝光度宣传的跑步赛事而言,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其生存难度。
尽管跑步的浪潮依然在不断席卷着国内各座城市,但市场距离真正成熟却依然有着不小的距离。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供求关系中找到平衡,将成为这一行业未来发展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