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胜利日”小长假期间,今年的内地电影总票房就将超过296亿元,几乎提前4个月完成2014年一整年的成绩。可以预见,届时关于中国电影产业高歌猛进的言论又会高调地弹唱一遍。为什么要说“又”?
回顾今年前8个月,我们创造了全球居首的2月票房,刷新了自家的暑期档收益,不仅跟全世界观众一道追看“逝去的保罗”,还帮施瓦辛格在美国本土铩羽之后在中国力挽狂澜。这般独乐与众乐两全其美,中国的电影市场俨然神话制造机,刷新着一个个电影奇迹。但“神奇”的是,除了票房,我们大抵也寻不到第二个能被普遍接受与认可的评判体系。在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什么是好电影”本该有多元的认定标准,在商言商,就艺术论艺术,可现实却让票房这个单一标准被捧上认知链的顶端。在这种价值引导下,圈内执迷于数字的狂欢,因为这种显而易见的输赢在某种时候能取代艺术工作的体面。
8月底9月初的两天,内地电影被3个字搅得喧嚣浮动——“造票房”,矛头直指国产片史上票房冠军《捉妖记》。尽管这是一部在艺术上有追求、有创新,且对内地电影产业生发诸多积极影响的影片,但在面对票房的做法上,暴露出的却是圈内最初级的态度:票房崇拜。
众所周知,8月中旬时,《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先后宣布密钥延期。无论当时的舆论是偏向市场选择还是质疑大片特权,至少三片都在院线里姿态公平地接受新一轮上座检验。但8月底,眼看海外大片纷纷闯入内地,几部蜚声电影节的佳片也如约而至,3部延档影片在票房上已难再有大作为,上映近50天后日均票房仅在20万元到300万元不等。这本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走势,但《捉妖记》在8月30日的票房数据却逆势上扬,在排片占比不到3%的前提下,两天报收2700万元,助力该片票房达到23.96亿元。圈内人清楚,这个数字已到了敏感时期,只要再多3000万元以上,《捉妖记》就将取代《速度与激情7》登上内地上映影片冠军的宝座。分析那两天的票房结构不难发现,是全国17座城市的29家影院合力完成了“壮举”,而这29家影院均来自百老汇和百丽宫影城,这两个品牌影院的老板,正是《捉妖记》最大的出品方安乐影业。
片方的解释是,这是他们为《捉妖记》庆功而举办的公益场,由片方出资邀请老人、儿童、军人、医护人员等特殊人群集体观影。但网友贴出的影院排片表则让这个“公益”变了味道。根据这张排映表,某城的百老汇影院在上午9:30到9:55期间安排了7场《捉妖记》,在9:45时段甚至同时安排3个影厅一起放映,这密集度比之影片刚上映时完全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许,诚如片方所声明的那样,“是影院沟通信息不畅导致的排映出错”。但无论“造票房”的指责是否过激,《捉妖记》对票房王座的觊觎却无从掩饰。其实,安乐影业何须多此一举。哪怕《捉妖记》的票房最终停留在距离《速度与激情7》一步之遥的地方,甚至停留在8月16日上映30天时的数字,它对于中国电影已是难以磨灭的里程碑。如今旁生枝节,即便其最终跃居榜首,至少也会落得“胜之不武”的指摘。
可问题在于,《捉妖记》只是个缩影,整个中国电影行业都弥漫着类似的票房崇拜。从早年的“亿元导演俱乐部”,到如今“10亿元票房导演”“几十亿元票房演员俱乐部”,一名从业者过往的贡献似乎全权交付给了生冷的数字。在这条“唯票房论”的歧路上,《捉妖记》为了赶上最后的几千万差距可以买断票房,《三城记》出品方则为票房成绩够不上心理预期而大喊“捉贼”,就连《刺客聂隐娘》《烈日灼心》这样的文艺片都在为各自的票房表现锱铢必较。
当文艺片都无法超然地谈论商业收益时,我们的票房崇拜已是一种集体焦虑。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