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互联网+”大背景下,互联网商业大势所趋,实体经济纷纷谋求拥有互联网的力量,一时间,“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汽车”等新概念受到热捧。
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就是“互联网+”了?在日前举行的2015中国互联网+技术创新大会上,专家们对此泼了冷水——现在很多企业在天猫、当当、京东上开了店,就自认为是“互联网+”了,而事实上这是伪“互联网+”,且大部分传统企业与用户的“交际能力”几乎为零。
小心三类伪“互联网+”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2014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占GDP比重(iGDP指数)达到4.4%,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速28.64%,全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互联网商业形势一片大好。
“电子商务要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业界还要作出巨大努力,突破点就在于传统企业。但现下很多传统企业的转型都是伪‘互联网+’。”商派CEO李钟伟泼了桶冷水。商派是一家大型电商服务和技术供应商,为海尔、蒙牛、百丽等全国160万家企业提供电商整体解决方案。在服务过程中,李钟伟发现大量企业还停留在管理软件的状态,“很多企业自认为有资源、有渠道、有资金,在天猫、当当、京东上建立了平台,做了信息化流程就算搭上‘互联网+’快车了。但实际上,企业的经营思路是‘新瓶装旧酒’,多半是一种伪‘互联网+’。”
除了上述情况,李钟伟认为,传统企业还容易在另外两种伪“互联网+”情境中栽跟头。第一种普遍的状态,是传统企业并没有把“互联网+”服务于业务目标,而仅仅是营造概念,这在很多上市公司的“互联网+”战略中十分常见;另一种普遍状态是“目标很大,不接地气”,“比如一些做土特产的商户,在做移动电商体系时并没有认真设计商业模式,购物流程十分繁琐,恨不得把客户祖宗八代的资料都挖出来。这些与移动电商高频互动的用户特点是背道而驰的。”
传统企业要学会与用户“交际”
曾有人大胆预计,未来十年内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除了网购总规模放大之外,相当部分线下购物也会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将与传统商业融合,成为社会主导商业模式。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询问:“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刘杰认为,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过程,因此企业在“互联网+”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会用户思维,以用户为导向。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这个企业客户概念包括经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但刘杰指出,在“互联网+”理念下,客户概念已完全不同,企业应该关注最终用户,“企业应该考虑用户最终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简单的只是需要企业生产的产品。企业应该站在用户立场上思考,比如用户还需要哪些产品和服务?”
可惜的是,大部分传统企业与用户的“交际能力”几乎为零。李钟伟指出,多数传统企业与客户的沟通只在交易的一瞬间,缺乏一种实时与客户沟通的工具。在他们眼里,就算拓展了电商平台,互联网也只是个销售终端而已。在原有业务中,很多企业依然还使用层层分销的老方法,企业采用的管理系统也依然围绕企业业务流程而设定,更多的是满足企业内部需求,而忽视了与最终用户的沟通。
先想明白“用户为什么选择你”
事实上,不少企业已经看到了用户的价值。一家市值千亿元的上市公司年前在商派搭了个用户支撑系统,此前这家做工程器械配件的公司使用经销商代理模式,在搭建了这个系统后,与5万多家最终用户取得了直接联系。一来一往互动中,公司恍然发现,对于企业用户来说,价格并不是敏感因素,响应速度才是最重要的。根据用户的反馈,公司在服务转型上下苦功,并在转型中弱化代理商角色,形成了更为扁平的营销结构。
“‘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不能再单纯从生产能力、制造能力、供应能力,自上而下地思考商业未来。”李钟伟认为,这种转型应该是由下而上的,通过互联网与用户沟通,先得想明白用户为什么选择你,再想明白你要变成什么。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傅新华认为,传统企业要促进思维模式创新,以客户需求视角再造产品的生产、流通及销售流程,这不是一个改良的过程,而是用“再创业”消灭自己“原有业务”的自我颠覆过程,成全新的商业形态。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