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界的优步”能否进入中国?这种让患者和医生在医院外快速配对的模式,激起国内医疗产业浓厚兴趣。
通过一款手机应用,就能让医生拎着药箱在一小时内赶到你家——如此私人医生式的体验已在美国出现。有人称此为“医疗界的优步”(优步为一款打车软件),只不过叫来的不是司机,而是医生。这种让患者和医生在医院外快速配对的模式,让国内医疗产业人士颇为兴奋,有人甚至将此视作我国“新医改的终结者”。但“医疗界优步”要落地中国,还有不少现实难度。
新技术唤回旧有看病方式
曾几何时,医生看病都是提着药箱出诊的,随着现代医院的建立,人们才慢慢习惯了去医院“集中看病”。如今,美国一群互联网极客决定利用新技术唤回旧有的看病模式。
“Heal”就是这样一款应用,用户下载这款应用后,填好住址、问诊原因等,相关医生会在20分钟至60分钟内赶到,每次固定收费99美元。
“Heal”的创始人蕾妮·杜瓦说,这批医生来自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系统等附属医疗机构,他们每周7天从早8点到晚8点利用闲暇时间“接单”。通常接到出诊的申请后,医生会带上一个工具箱来到用户家中,工具箱里装有最新的健康高科技设备,比如监测生命体征的工具。“Heal”今年2月在洛杉矶率先落地,计划今年向美国其他15个城市推广。
尽管“Heal”目前仅提供有限的上门服务,比如诊治支气管炎、打流感疫苗、处理伤口等,但这种上门问诊形式已让参与医生颇为兴奋。“Heal”平台上的出诊医生嘉娜妮说:“健康始于家中,在患者的居所我能看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吃什么、有什么压力等,这在当前的医疗体系内越来越难以实现。”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疾病除了基因与遗传因素,也与环境、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这是医生走进家庭的意义所在。目前,与“Heal”相似的应用软件还有在纽约落地的“Pager”和加州的“Medicast”等,引领了“在家看病”的新风潮。
医患院外通过互联网对接
“医疗界优步”能否落地让国内健康产业浮想联翩。“何况中国有巨大的患者群体和就医需求,此类应用软件一定不愿意错过中国市场。”有业内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在他们看来,此类应用的最大创新点在于快速调配医生资源,让医生和患者在医院外通过互联网实现快速对接。养老产业从业者、曾供职沪上三甲医院的马圣念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年前,他坐在斯里兰卡飞往约翰内斯堡的航班上,突然传来寻找医生的飞机广播。原来,是因为一名乘客癫痫发作。飞机上还有一个英国医生、一个印度医生,3人商量了一下,让病人平躺,解开衣领,头侧一边,用布包裹勺子让病人咬住。5分钟后,病人开始自行缓解并恢复了意识。
马圣念说,“在家看病”的医疗理念或许就是从类似的事例中获得了灵感,这样便捷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网络对市场充满了吸引力。试想一下,如果你出差在外,临睡前突然出现恶心、头痛、四肢疲软、全身冒汗等,你哪里还有精力去医院?而在你的周边,或许就住着一些医生,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你身边。
迎合日益兴起的“私人医疗”
面对这些新鲜事,美国国内也有争议。反对声认为,好医生应该看更多病人,而不应浪费时间在赶往病人处所的路上。事实上,医生资源稀缺也正是这些应用在国内落地的难度——毕竟中国的医疗资源依然是匮乏的。
有专家谈到,“优步式医疗”在中国有类似物,就是家庭医生,只是中国的家庭医生缺口还不小。数据显示申城家庭医生缺口至少5000人。上海一名家庭医生告诉记者,这类软件得在医生很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短期内可能叫好不叫座,因为二三级医院的医生参与热情也有限,毕竟中国医生还是朝九晚五的“医院人”,而非“社会人”,这里还需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放开。
价格则是另一层阻碍。加州的这项服务每次最低定价200美元,远低于在美国看急诊的医疗费,但对中国人来说还是贵的。有人说,“优步式医疗”若要在国内落地,可能需要模仿打车软件——借助资本的力量给医生补贴以培育市场。
这并非不可能,因为需求是存在的。有数据显示,“私人医疗”正在全球以每年25%的增速发展,快速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没时间去医院,他们愿意支付一些费用处理简单的就医需求。马圣念认为:“这些软件将给那些需要上升期的年轻医生打开新窗口,也将调动起退休老医生的积极性。一些小毛病不用去挤大医院,说到底将促进医疗资源以更高效的方式运作。”
文汇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