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和结构进一步改善”。昨天闭幕的中共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认为,上半年上海的发展符合预期、好于预期;举目未来,上海也并不避谈外部环境的复杂严峻。
“越是环境复杂、形势变化,越是工作繁重、任务艰巨,越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面对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新挑战,上海市委高调重提“调查研究”方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扎根一线,越是难事大事复杂事,越要听取“原生态”的声音。
自贸区、科创中心、社区治理、民生工作……历数重点“半年议题”,与会者以“呈实情、问真情”的调研精神,仔细剖析各项工作得失,直陈各自的思考和打算。
关注一:自贸区改革效应
■现状
自扩区以来,2.0版上海自贸区的运行备受关注。下半年,上海将抓紧落实已经明确的22项推广措施,结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出行政权力减权清单,拓展企业准入、国际贸易两个“单一窗口”的试点范围和功能,将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拓展到贸易类企业,力争开展一批新的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声音
“通过对内部流程优化,推出‘两张清单’等工作,我们对政府权力、责任进行了全面梳理,下阶段将继续变压力为动力,全力以赴推进自贸区建设。”市委委员、浦东新区区长、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孙继伟表示,上海自贸区将抓紧落实已经明确的各项改革任务,大胆闯、大胆试,继续推动各项对外开放工作,继续保持先发优势;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管理体制建设;找准定位、主动谋划、认真落实全市科创中心建设战略,立足浦东实际,全面推进科技城建设。
在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寅看来,复制推广自贸区的经验,重点是政府工作理念的转变,以及把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运用到管理、监管上。“要及时推广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首先要辐射浦东,提供引领和示范作用。”
列席会议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说,结合自贸区扩区,上海要在形成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新模式,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在建立全球开放度最高的自贸区上加强探索,为全国实施总体开放战略累积经验。
关注二:建设全球科创中心
■现状
上半年,上海发力建设全球科创中心。5月26日,《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出台,绘出科创中心建设路径。一个多月后,首个配套细则“科创人才20条”亮相,人才政策“硬货”震撼坊间。与此同时,脑科学和人工智能、干细胞与组织功能修复等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布局有序落子,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顺利落户,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长效保护机制逐步建设。
■声音
基础路径铺设完成后,“时不我待抓落地”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与会者表示,政策再好,落实不了,不发挥实际效果,都是空的。突破性关键政策要及时落地。
新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区县,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也要靠区县。面对科创机遇,各个区县摩拳擦掌等待着任务分解。列席会议的市政府副秘书长肖贵玉指出,科创中心发展战略要匹配上海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明确上海各个区域和产业板块的发展定位和路径,落实科创中心建设的载体和抓手。
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市委委员、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徐乐江说,眼下重化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挑战,钢铁业在今年走到了拐点,倒逼从业者探索科技驱动、转型升级。下半年,宝钢将结合上海相关政策,抓住科创中心建设的契机,顺势而为,加强产业创新和人才培训,花大力气加快钢铁电商经济发展的步伐。
列席会议的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薛明扬表示,市人大要围绕科创中心调研课题做好法治保障,梳理修订现有的涉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地方性法规,细化完善相关立法。
关注三:“1+6”文件落实
■现状
从年初开始,上海市委2014年一号调研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成果陆续出炉,历时一年多调研所获知的基层实情、治理难点和改革措施,最终呈现于“1+6”文件。据此,上海启动了街道职能调整和机构改革,建成一批街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和居村工作站,初步建立了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
■声音
在落实“1+6”文件的过程中,区县、街镇既尝到了甜头,也遇到了困惑。
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是此番影响最大的改革措施之一。市委委员、青浦区委书记赵惠琴说,青浦区共有八个镇、三个街道,三个街道创造的财政收入达4亿元;街道的招商引资职能剥离之后,区里要托起这部分经济任务,确实很有压力。
市委委员、虹口区委书记吴清介绍,街道的招商引资为虹口区创造了1/3的财政收入。这一职能取消之后,区级投资服务部门“接棒”相关任务,总体上完成得不错,确保了辖区经济工作的平稳,区里的招商质量也有所提升。
“最近我们举行了几次调研,对‘1+6’改革,在大型座谈会上大家一般都说好,在小型座谈和个别交流时,也反映了一些问题,比如基层福利少了,经济奖励少了。”吴清表示,做调查研究要多听、多问、善听、真听,有利于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让子弹飞一会儿,等问题充分暴露再收口解决”。
关注四:打破部门信息围墙
■现状
打破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围墙”正成为老百姓对于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重要诉求。在上海偏远郊区,坊间流传着一句话:“十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顶草帽。”其实,这句话也是百姓的期盼——信息只有公开透明,办事效率才能大步提升。
■声音
“台资企业相关数据在工商、财政等十几个部门都有统计,却没有很好地整合。希望在市级层面努力打造‘大数据’,不断提高管理效能,更好地服务有关部门和企业。”列席会议的市人大侨民宗委、外事委主任委员张丽丽建议,“要加强政务数据资源集成分享力度,推动数据资源综合利用。”
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黄融对此颇有感触:如果单看各个委办局的信息化管理,做得不错;但在“大数据”的整合方面,上海仍然需要大力加强,“就拿不动产登记来说,下一步就要在委办局层面上率先做到信息数据整合。”
“如果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不共享数据,容易造成的局面就是——具体办事的机构垄断信息,存在寻租的风险。”市委委员、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则直言,打破政府的信息“围墙”关键要有大力度的行动,“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加强政府信息的互通,以部门合力换取行政效率的提高。今年就将加快建设用地增减指标交易平台、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等制度建设。”
关注五:一小一老
■现状
年轻人就业,老年人养老,“一小一老”两头的问题占据了本次全会的“民生主流”。
全会指出,近年来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全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青年就业问题。“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于养老问题中,比如养老床位,截至去年底上海共有养老机构床位11.4万张,预计可完成“十二五”目标,但床位总需求量仍然很大,中心城区一床难求。
■声音
对于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与会者呼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社会、家庭、企业、学校、媒体携手,帮助年轻人拓宽就业领域、提升就业能力、主动积极就业。要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抓住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契机,搭建更多开放的公共平台,激发青年这个最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群体的热情、信心和动力。
列席会议的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说,一些年轻人之所以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的现象,要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观来分析。现在,很多市民通过炒股、房屋拆迁补偿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的子女缺乏“勤劳致富”、“劳动光荣”的观念,建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加大引导。
列席会议的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坦言,现在上海的社区和居家养老确实存在需求和供应的矛盾,市民政局一方面要全力以赴完成养老“十二五”目标任务,另一方面要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对450万老人进行结构细分,分类关注。
列席会议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没有把养老看成孤立的问题,她指出,医养结合如果做得好,对上海的养老环境有切实提升之后,可以成为上海的核心竞争力。
文汇报记者 钱蓓 唐玮婕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