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严三实”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近日,就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突出教育主题,强化问题导向,贯彻从严要求,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组织学者撰写理论文章,今特编发。
严以修身:践行“三严三实”之基
郭庆松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处于基础地位、前置环节。没有严以修身,就难有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也谈不上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修身,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又体现了中国发展进步的现实观照;既明确了做人和为官的一般原则,又道出了共产党人特有的党性要求。严以修身贵在严以修心,核心在于锻造党性、坚定信念;重点在于提升道德、追求高尚;前提在于涵养情趣、端正作风。
加强党性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
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体现和贯彻,还是对共产党员现实素养的提纯和升华。按照刘少奇的说法,党性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党性、党性修养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实质,诸如: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等等。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应该成为当前国情、党情条件下党性修养新的特殊的时代要求。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仅属于思想意识和道德品德方面的修养,而且更是属于党的团结和工作作风方面的修养,不能有任何含糊的成分。
理想信念是党的精神旗帜,是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理想信念动摇、滑坡,“总开关”出了问题,蜕化变质在所难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上变质、精神上空虚、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根子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好干部标准”首要的一条就是“信念坚定”;现实中,“信念坚定”也是“好干部”的先决条件。革命年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建设年代“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改革年代的“摸着石头过河、敢破敢立、敢创敢试”的大无畏精神,根源也在于理想信念的坚定。“古人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视之如无物者,盖缘只见得这道理,都不见那刀锯鼎镬。”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在于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还在于坚定对共产党的信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提升道德境界 追求高尚情操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的民族,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提升道德境界是盛世治世、做人为官的基本要求,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古人尚能“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帝王君主、封建官吏还主张“尚贤者,政之本也”、“德,国家之基也”,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有追求和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要求,更应该成为道德境界高尚、德行引领社会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崇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种内在要求,也是一种基本素养,还是一种领导能力,更是一种人格魅力,甚至还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境界,需要也必须从几个方面共同发力:一是道德认识要到位,“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二是道德内化要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三是道德修炼要彻底,“千锤百炼、陶冶情操”。崇高道德境界与高尚情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互为前提。一个人道德境界的高低往往反映其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像“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等反映的是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崇高道德境界;高尚情操则是反映一个人内心的健康情感倾向和外在的崇高行为方式。一个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人,一定是一个追求健康倾向并恪守高尚行为方式的人;一个具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高尚情操的人,肯定是一个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人。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要提倡做好“四种人”:做一个有德之人,做一个高尚之人,做一个守道之人,做一个有为之人。
自觉远离低级趣味 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低级趣味要不得。低级趣味,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低级庸俗的思想情趣、动物属性的本能行为、消极刺激的生活方式,等等;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可能进一步演化为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丧失党性的奢靡之风、道德败坏的腐化之风,等等。可见,低级趣味事关领导干部的人品和官德,丝毫不容懈怠。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生活情趣非小事》一文中指出: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低级趣味不仅涉及到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人品官德,而且还有损害社会风气的作用。要求领导干部远离低级趣味,一方面是重塑干部形象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党内存在的歪风邪气,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极大损害了党群关系。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歪风邪气、“四风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的特点,稍有松懈,就会死灰复燃、愈加严重。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贵有恒”,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党内和党员领导干部当中的歪风邪气,有其存在的客观土壤和社会文化基础,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私心、名利、物欲在作祟,私心不在、名利淡薄、物欲有度,歪风邪气自然就会退出舞台,清风正气就会扑面而来。“公生明、廉生威”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用党性铸造党员干部的精神世界
刘宗洪
党员干部严以修身,重在加强党性修养,解决思想的“总开关”。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以阶级立场实现党的政治纲领和人民利益的政治自觉。党员用党性铸造灵魂,才能严以用权和严以律己,才能做一个纯洁而有担当的人。
在人类知识的大厦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党员干部严以修身的理性自觉,是思想的“总开关”。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的支配下产生的。作为党员干部,选择党章所要求的行为方式,就要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的指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先哲们创造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中,宗教仍然统摄着多数人的灵魂。党员干部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不仅会受到人类知识体系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袭。作为党员干部,既要善于用人类的知识武装自己,更要确立自己的中心思想——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待当今的世界,选择自己的人生,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理想缺失,生活奢靡,工作懈怠,其根源是在思想上没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弘扬历史担当的精神。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人生前进的方向,承担历史重任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理想信念的时候,要求党员干部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和执行者。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是秉持人类的终极关怀,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体现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蕴含着共产主义的价值理念。共产党人有了崇高的理想指引,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自觉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让改革的成果由最广大人民享受;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人类的终极关怀联系起来,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担当;也才能把遵守党纪与践行宗旨变为自己的政治自觉。目前,一些党员干部在经济上以权谋私,在事业上“打退堂鼓”,在生活上热衷于享乐主义,其根源是理想信念的丧失。严以修身,需要党员干部认识人类发展的大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自觉把个人的生命融化于党的事业。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共产党人的生活方式带有明显阶级特征的道德境界。党性聚焦了无产阶级的特点,强调集体主义、严守纪律和利他主义等崇高的道德品格。事实上,共产党人的道德,核心精神就是把人类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最高“道德命令”。但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消解着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经济多元的自由特性使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纪律有“不适感”;而充满诱惑的环境对共产党人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中纪委惩处大量贪官的材料显示,官员的腐败总是与物质的贪婪和生活的糜烂联系在一起的。严以修身,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经得起各种诱惑,脱离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生活情趣,把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道德境界。
真正用公仆的理念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权力是个双刃剑,既可以为人民办好事,也可以谋取个人的私利。中国共产党人早在解放前夕就认识到执政的危险性,因而,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警示。从目前党内发生的严重腐败情况看,我们的“赶考”任务还没有完成。党内的腐败现象警示我们,腐败已经从小额腐败转向巨额腐败,个人腐败趋向集团性腐败。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己?这是新形势下共产党人政治考验的聚焦点。当前全党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廉政上讲“干净”。党员干部如何构筑反腐倡廉的万里长城?一方面,需要自觉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另一方面,需要严以修身,提高政治觉悟。党员干部要自觉做人民公仆,牢固树立“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的理念;要树立制度的信仰,做到慎独慎微,在任何情况下不用权力谋取个人的私利。
个人与社会:把无私奉献内化为精神的喜悦。人类有史以来,对人生意义的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有的学说主张人应当追求享乐,有的学说主张人的价值就是为信仰而生,也有的学说公然倡导人应当追求私利。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特点,是把个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倡导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共产党人的人生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共产党人要“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科学表达了共产党人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必须实现好党员干部在政策和法律中的合法利益,但党员干部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共产党人应当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的利益。在相关宗教的典籍中,先哲也会倡导奉献精神。但马克思主义的奉献精神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上的,因而是科学性、崇高性与现实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现在干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但后代人面对我们的骨灰会洒下热泪。共产党人严以修身,应当把马克思的这一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在结合锻炼中走向自我成熟
王强
践行“三严三实”的立足点在于结合锻炼,其目的是通过党员干部的自律、作风的优化以及政治生态的清明走向自我成熟。“结合”是由异质性的认知对象、践行的资源与方式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所决定的;同时,“锻炼”是一个人(或政党)由任性到理性、由知识到德性、由自我到社会、由传统到现代,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成熟的形象表达。因而,“结合—锻炼”突出了“三严三实”的主体及其实践意识,从认识把握世界、德性养成走向政治文化的成熟。
方法论上的结合锻炼
我们说“三严三实”是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与成事之要,但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统一?作为方法论的结合锻炼,是正确认识“三严三实”内涵要求的基本前提。
人的生活要面对诸多异质性的“二元”课题,中西哲学都有深刻的领悟。比如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们把世界归结为火、水、气等单一元素,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裂对立;而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则认为世界是浑圆一体的,是不可分的。中国哲学的这种“极高明而道中庸”追求,虽然具有辩证法的属性,但“万物皆备于我”的内圣修养,在面对多元化的现代世界时常常力不从心。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科学解决了自我与世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二元难题。因而,生活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人,天然辩证思维的科学化、处理问题上辩证方法的训练以及人的生存境界的辩证法终极应用,体现出方法论结合锻炼的多重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善于运用辩证思考,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因而,辩证的方法论锻炼,不仅是异质认知对象的结合统一,而且是两种辩证方法的结合与自我提升。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真切理解“三严三实”哲学内涵,即在具体的政治生活中改造主观的做人与改造客观的干事是统一的、修齐治平的传统政治文化精华与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宗旨是统一的、从严治党的历史经验与新时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系列活动是统一的。不仅如此,“三严三实”还进一步深化了“反四风”、“八项规定”以来的治党要求,破立结合、内外结合,坚持又严又实,做到否定与肯定的辩证统一。这也是“三严三实”内在生成的逻辑。
作风习俗上的结合锻炼
方法论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思维方法,但这并不能保证现实问题的解决,还要经历理论方法与具体现实的结合,即践行“三严三实”是优良作风、德性习俗生成的历史过程。这一环节是“三严三实”如何践行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传统文化资源还是自我修养的方式都易陷入主观思维的陷阱。主观思维的突出表现,就是从外部进行的反思方式,把一般原则运用到任何内容之上。黑格尔和马克思都一以贯之地反对这种方式,要求思想进入到现实中去。比如,在国家制度和道路的设计上,黑格尔就曾指出:如果要先验地告诉给一个民族以一种国家制度,……这种想法恰恰忽视了一个因素,这个因素使国家制度成为不仅仅是一个思想上的事物而已。所以每个民族都有适合于它本身而属于它的国家制度。在这一点上,个人、政党乃至民族国家的发展成熟具有同构性。
于是,从“主观性”过渡到“客观性”形态,这不仅是结合锻炼发展的内在逻辑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修养、党性锻炼方式的现代发展与改造的过程,使之适应我们当今的要求。因而,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党性传统以及共同的生活习俗之上的“三严三实”:一方面是个人修养中任性与法则、人性与党性的统一,个体德性、作风是社会优秀习俗的传承,是党性原则的规范,进而转化为个人的“第二天性”,成为一种伦理上的造诣(黑格尔语)。另一方面,作为创造性转化的移风易俗,就是要以现代的公私观念、民主意识以及公共理念改造公私不分、圈子文化、山头主义的风气陋习。一段时间以来的“反四风”、“八项规定”就是针对党内不良作风、潜规则盛行、政治生态恶化等问题。
归根结底,作风习俗之上的结合锻炼就是要把个体行动的特殊性、偶然性与优良习俗、作风、党性相统一。通过改变自我而促进党的作风、政治生态的变化;在移风易俗中审视、反省自我。
文化上的结合锻炼
正如习俗是国家的直接存在,文化是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三严三实”在文化层面的考量就是主观意志与普遍意志的统一,即个体成员在民族文化熏陶中走向成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这又是对外学习与文化自信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一种民族文化必须具有开放学习的能力,这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伦理健康与否,就好比风的吹动防止湖水腐臭一样。吴晓明教授曾借用黑格尔之语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大体上是在经历一个“文化结合的锻炼”。而且,我们还要进一步指出,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结合锻炼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推动,甚至说党的诞生本身就是这种文化结合的产物。因而,只有在文化意义上的结合锻炼,作为一种文化机制的“三严三实”才趋于成熟,最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三严三实”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政治文化生态的建构模式,其最高的理论形态就是形成一种政治文化、政治生态,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与作风建设的文化机制。这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也展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比如“由内向外推”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行为原则;不同于西方的“内在超越”哲学精神,因而,我们不是通过宗教这种外在形式保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在世俗的人伦日用中安身立命,道器不分、体用不二的世界观;重视先进分子和群体在社会中的带动与表率作用,内圣外王的政治伦理与家国情怀,等等。这些文化资源构成了“三严三实”的合法性与可行性的基础。由此,以“三严三实”为内容的党风、政风建设,也会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维系着国家民族的精神命脉与未来命运。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忌”
赵刚印
从今年4月底开始,按照中央要求,各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先后启动,随着这一专题教育向纵深发展,我们注意到,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如果不能予以及时纠正,势必会影响这次专题教育的成效。
一忌消极应付。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十八大以来,党内学习教育活动一直处于高频度状态,一轮接一轮次第展开,尤其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刚刚结束,紧接着就部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应接不暇。因而,在思想认识上难免会产生“疲劳症”,甚至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如果抱着应付心态,得过且过、将就敷衍,就会使这次专题教育变形、走样,失去其本来意义。“知者行之始”,只有认识到位才能真正做到位,开展专题教育,首先,要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深刻认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科学判断和这次专题教育的特殊性,克服“厌战情绪”,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新的起点,扫除顽疾、祛除病根。其次,要建立“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督导机制。党内任何一项活动要想取得实效都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督导,缺乏有效的督查检查,最后肯定不了了之。“三严三实”教育不是一次活动、不设“督导组”,但并不等于就可以取消必要的督促检查,事实上,如果不能有效掌握专题教育的推进情况,就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同时要建立有针对性的问责机制,落实党委(党组)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实效作为对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忌泛化虚化。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样,“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也要瞄准问题,如果问题不深入、不具体,就很难对症下药,很容易使这次专题教育趋于空洞化、抽象化,泛泛而谈的多,问题解决的少。要避免泛化、虚化,首先,要强化专题教育的问题导向。如果不敢正视自身问题,专题教育就有变成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灵鸡汤”的危险。因此,必须不断强化问题导向,使专题教育成为一个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党内这些长期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路线图”、时间表,一个一个解决。其次,要处理好专题教育“点”和“面”的关系,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每一个阶段的重点,围绕这一重点梳理、细化问题。专题教育如果抓不住重点,也就找不准方向、形不成特色,这样的专题教育就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第三,要注重形式创新。一些党员干部认为,类似的活动年年搞,只不过是简单地把过去的“老套路”搬过来,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花样繁多”,但这样的“教育”很多干部经历了很多次,很难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触动。要避免这次专题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就必须摒弃长期以来在党内干部教育领域的一些思维定势,鼓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大胆进行党内经常性教育的形式创新。第四,要注重“知”“行”合一。不能简单地通过上课灌输、讨论座谈、写理论文章等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而是要融专题教育于干部日常工作,突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点工作,在“力行”上下功夫,把专项整治干部不“严”不“实”行为作为重中之重,做到不见成效决不收兵。
三忌“一次性教育”。按照中央要求,这次专题教育不是“搞活动”,但在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仍然是以搞“活动”的心态、搞“活动”的方法对待,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经常性教育,做完了事。要避免“一次性教育”,就要把握党内常态化教育的特点。首先,要将“三严三实”的要求贯彻到干部教育的全过程,内化于干部的日常具体工作和生活之中,像“三会一课”、“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一样,在党内经常性、常态化地开展。其次,要把“三严三实”要求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将“三严三实”标准贯彻到整个干部选拨过程当中去。最后,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建章立制上。通过持续不断地推出有针对性的党内制度来解决党内问题,是十八大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把制度建设和专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三严三实”才能落到实处,逐步变为对干部的一种常态化要求。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