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有专家提出:我们的阅读文化和阅读惯性正随着移动终端的改变而改变着,“互联网+”荐书应该成为引导培养年轻人良好阅读教养的主要渠道
日前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去年中国人的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如果把它们全部换成纸质书,首尾相连相当于绕赤道8圈。另外一份报告则显示,当前中国移动阅读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42亿,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在手机上阅读。
当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成为阅读的新常态,我们的阅读文化和阅读惯性正随着移动终端的改变而改变着。对此,不少文化界人士指出,在推广全民阅读的过程中,应正视技术普及带来的阅读渠道多元化,“互联网+”荐书应该成为引导培养年轻人良好阅读教养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上让人们了解更多优秀作品,以此引领大众的阅读,满足读者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
推广全民阅读,不要忽视新媒体
在对阅读现状的批评中,手机或者说新媒体阅读首当其冲。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比较:在国外一些城市的地铁和机场,随处可见人们捧着书安静地阅读;而在我们的地铁和机场,最常见的风景是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因此,有专家认为:我们的阅读出了问题。
既然我们社会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已经随着移动终端发生了如此变化,那么,这里也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推荐好书的平台。作家孙甘露说,在手机上看《红楼梦》和看一本纸质的《红楼梦》没有什么区别。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则给记者举了两个有意思的例子。一个例子关于纸质书:“日本是公认的阅读氛围浓厚的国家。地铁上没有人说话,都捧着书在看。但是我曾经观察过,很多人读的是漫画。”另一个例子关于手机:“有一次我们亲戚聚会,有一个孩子一直在看手机。我当时问她看什么,没有想到她告诉我,她在手机上看小说。后来她帮我下载了几本,包括《山楂树之恋》,还有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我看了,觉得也挺好。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
手机、电脑都可以是阅读的介质。数字时代,当我们谈论阅读时,传统出版界不能忽视新媒体这个平台;当我们谈论全民阅读时,不要把那些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看书的读者排除在外。在学者看来,这是在全民阅读进程中必须正视的现实。陈思和说,可以想象,当年造纸术发明时也遭遇过文化阶层的抵制,因为纸张容易损坏,而刻在竹简与石头上的文字则会长久留存;但是如果没有纸张,知识和文化就永远只能是小众的特权。“恰恰是技术的进步,为全民阅读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今天也是如此。”文学评论家雷达说,应该积极看待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至少在这个随时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阅读者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有专家认为,更多的人拥有了阅读的机会,这是构建书香社会的关键。
传播优质读物,新媒体可以做到
然而,也必须承认,新媒体阅读具有跳跃化、碎片化、缩略化的特征。这也是很多人对新媒体阅读产生担忧的主要原因。雷达说,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泛阅读”和“飘阅读”。有调查显示,近30%的移动阅读发生在公交和地铁上,近70%的受访者把移动阅读当成是娱乐消遣、打发时间的手段。
新媒体时代,更加呼唤有价值的阅读,这是很多文化界人士的共识。同时人们也相信,阅读永远是人类精神提升的重要乃至必要途径,高质量的读物,迟早会渗透到电子阅读的主流当中。当下紧要的事情,是在各类阅读器中多注入一些好的内容,把阅读的便捷和深度融合起来。陈思和说:“要创造更多可以在新媒体上阅读的好的作品。要让大量优质资源出现在新媒体上,而不是任由低质资源占据新媒体。这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和审美状态是有好处的。”
换句话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如何掌握和利用新媒体来推荐好书,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是出版业在全民阅读时代面临的新课题。而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出版社还是民营图书公司都已经开始了在这方面的尝试。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楚尘文化、世纪文景等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新书信息和介绍,粉丝数和阅读量颇为可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营销编辑杨铭宇告诉记者,该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目前粉丝数超过5万,粉丝在后台询问最多的就是作者和图书的出版信息,“朋友圈里也经常有人看到推送之后去买书。”
推广阅读,人人有责。在这个移动阅读越来越普及的时代,也许应该振臂一呼:把你看到的好书也在朋友圈推一下,可以吗?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