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何连弟
浦东祝桥“佛罗伦萨小镇”近日杀入上海奥特莱斯阵营,与青浦奥特莱斯展开正面竞争,而未来浦东迪士尼板块还将建设奥特莱斯。如此多的“奥特”短兵相接,让商业规划上的问题暴露无遗。市政协委员汪亮、张新生、贺涛等联名提交提案,认为当下本市商业用地开发已经失控,一些大型商业设施面临沦为“死城”的危局。
上海人均商业面积是伦敦3倍
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指出,目前本市商业建筑总体上已明显供大于求,但在远郊有待发展的人口导入地区又规划失当。商业实施布局失衡、结构失衡的矛盾,正在不断地暴露出来。
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本市商业设施面积的供给已达6650万平方米,其中超过5万平方米的特大型购物中心已达130家。本市人均商业面积高达2.8平方米,是香港人均商业面积1.3平方米的2.1倍,伦敦人均商业面积0.9平方米的3倍,纽约人均商业面积1.1平方米的2.5倍,东京人均商业面积1.3平方米的2.1倍。
更有甚者,据有关资料反映,2015年本市还将有300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建成投用,其中特大型购物中心还将建成投放36个,预计未来三年上海人均商业面积将迅速突破3平方米。这些已建成的大型商业设施,不仅自身面临迅速沦为“死城”的危局,同时也对原有的良好商业环境形成严重的杀伤。商业生态变化在不久的将来,必将直接影响商务环境的变化。
中心城区应建设“国际商圈”
随着中心城区人口大量外迁,最近几年社区商业发展越来越好,而中心城区商业则不同程度下滑。淮海路的“卷帘门”现象,有向其他主要商业街蔓延的趋势。“如今在居民步行20分钟的范围内,社区商业基本能完满其日常生活需求。”汪亮说,现在市级商圈基本只有名义,缺乏对全市人口的吸引力,“宝山居民还会跑到徐家汇来消费吗?我看黄浦过来的消费者也很少。”
他认为,未来上海的商业布局,就是“国际商圈+社区商圈”。伴随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心城区优质商业理应同步升级,发展成为国际商圈,吸引到上海外国和外地游客消费。“国际商圈不是弄一堆雷同的国际品牌就可以了。”他说,在英国伦敦著名商业街——牛津街上,70%的商品是出自英国本土的品牌,而客流70%来自国外,营业额中60%都是海外人士贡献的。“眼下我们缺少轻工业的支持,带有中国符号的品牌产品还太少,但我们能否建立一些指标,在南京路、淮海路逐步引进中国民族品牌,争取培育成全球品牌。”
商业规划亟待增强“刚性”
商业设施重复建设、自相残杀,暴露出我们缺乏科学、理性的规划。汪亮以奥特莱斯为例说,国外大城市一般都只有一个奥特莱斯,只有我们这里才看得到这么多奥特莱斯扎堆,浦东相隔这么近的地方竟规划两个奥特莱斯。国外奥特莱斯基本分布在旅游团回去的路上,让游客在上飞机前停留2—3小时购物。从规划上来看,佛罗伦萨小镇位于市中心与机场之间,应该是比较科学的;青浦奥特莱斯的位置也不是最理想,其他所谓的奥特莱斯更是“荒唐”。
上海商业用地开发失控,重要原因是商业规划缺乏法定的刚性支撑。汪亮说,商业规划常常被作为毫无约束性的建议性规划遭到忽视,商业设施产能过剩、严重同质化,最终导致商业用地的产出效益不断降低。而国外有大店法等法规,它们的商业规划是刚性的,这个值得我们借鉴。为此,多位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建议,要推动地方立法,制订《上海市商业规划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