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健康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为人类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促进和谐安定开出的一剂美学良方
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为人类开出的美学良方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华民族悠长的历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厚的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是中华民族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健康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为人类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促进和谐安定开出的一剂美学良方。
美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是人类以文艺方式审美把握历史与现实在哲学思维层面上的一门学问。正如在悠长的中华文明史上早就存在一部独特而丰厚的中华哲学史一样,也早就存在一部独特而丰厚的中华美学史。翻阅一下由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牵头组织3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近150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编选集成的洋洋十卷19册1050万字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自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至近代,遍及哲学、宗教、绘画、书法、篆刻、音乐、舞蹈、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园林、建筑、工艺、服饰、民俗、收藏等领域里的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如串串珍珠,目不暇接,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倍增文化自信。与西方的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的较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演绎推理特征、科学实证品格相区别,中华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则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思维和民族学理标识,概括起来,主要是更重天人合一的和谐包容理念、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间情怀和营造意象的诗性写意品格。
天人合一理念、人间情怀与诗性写意品格
先说天人合一的和谐包容理念。追溯中华美学精神的源头,自然是人类轴心时期的老子、孔子和庄子。是他们开了把文艺求美放到整个社会文化、宇宙自然、人伦道德的大视野中加以观照阐释的好传统。如果说,老子的“道法自然”强调了天人合一,那么孔子的礼乐观和美善观就凸现了从个体的社会责任出发去观照人类的审美活动,而庄子的大美不言和逍遥至美则是从生命的律动来观照人类的审美活动。这就奠定了中华美学的根基:讲仁爱,重诚信,尚和合,求大同。此后,虽经改朝换代,艺术实践不断丰富,审美形式愈益多样,先后涌现出相当精深的文论(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诗论(如钟嵘的《诗品》等)、乐论(如阮籍的《乐论》等)、画论(如石涛的《画语录》等)、书论(如孙过庭的《书谱》等)、园林论(如计成的《园冶》等)、戏曲论(如李渔的《闲情偶寄》等),分别对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标识的艺术样式的美学精神进行了阐释,但概莫能外地都延续发展了老子、孔子、庄子开创的上述好传统,坚守以生命意识和诗情画意去观照自然体悟人生,强调主体与客体、出世与入世的和谐包容,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交融整合。至近代,梁启超、王国维等更是把中华美学的这种精神传统发扬光大,进一步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上去阐释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魅力。
次说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间情怀。中华美学精神与西方美学精神不同之处在其既非科学实证的,也非宗教幻想的,它是植根在现世人生沃土中的。西方哲人讲灵魂的安顿在天堂,而中国哲人则主张在现世人生的人间情怀中体味精神美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畅快,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庄子的“物我两忘”的逍遥,一以贯之,都是一种入世与出世的交融统一,是一种生命的坚守与情怀,是一种精神的虚静与高逸,是一种哲思的积淀和升华,也是一种真善美融会贯通的人生情致和审美旨趣。无疑,这为提升当代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人格修养,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必不可少的美学资源。
再说营造意象的诗性写意品格。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国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虚代实,程式化,营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老子建构了“道”的中国哲学范畴,悟“道”始美,这是建立在对形而下的体认之基础上的对形而上的妙悟,即所调“大音希声”、“澄怀味象”、“大象无形”、“离形得似”。强调写意的中华美学精神孕育出包括情、趣、境、气、韵、味、品等一系列具有民族学理特质的美学范畴。至现代宗白华先生的“意境”论,更是系统地把中华美学精神的这一文化基因和突出优势由直观感相到活跃生命再到最高灵境、从写实到传神再到妙悟的美感路径论述得丝丝入扣,从而达到以美境高趣来引领人格的提升和人性的化育。且看今日之西方艺术的嬗变,其间不乏受中华美学精神之写意传统的影响和启悟,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整个人类审美思维发展的重要影响。
警惕盲目西化的思潮贩卖文化“转基因”
母庸讳言,20世纪以来,学术界确盛行一股唯西是瞻,以西观中的思潮,研究美学,言必称西方学术资源,对中华美学资源的开掘、整理、配置都很不够,加之一种盲目西化的思潮把中华美学精神原本的文化基因加以解构后贩卖“转基因”,影响制约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惟其如此,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指示迫在眉睫。事实上,中华美学是一座亟待开采的富矿。譬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学界曾就“美是什么”展开学术讨论,形成了“美在客观”(蔡仪)、“美在主观”(吕荧)、“美在主客观的统一,统一于主体”(朱光潜)和“美在主客观的统一,统一于客体”四大学派,争鸣了半个世纪。而柳宗元早在公元815年被贬柳州任刺史为其兄写的散文《马退山茅亭记》中就提出过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相当深刻、准确地回答了“美是什么”。可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大有可为!
文/仲呈祥(作者为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