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者的责任并不是四处推销国学,而是尽可能通过研究把古代文化的面貌还原到最接近真实的状态。”在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昨天主办的2014上海国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上,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呼吁:“国学研究者没有扎实的研究,不仅对国学的发展无益,对我国文化形象的推广也是大有害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裘锡圭先生再三强调:“对国学功利主义的研究,会妨碍中国文化的推广。”
传统文化研究需要实事求是
国学现在很热,似乎成了解决很多问题的灵丹妙药。“国学热看上去是传统文化热,这是好事情,但如果做得不当,会适得其反。”裘锡圭称,现在每每一提到国学研究,就要讲全球视野、走向世界。那么传统文化的研究就会因为这些功利主义的想法,影响客观性和公正性。“很多这么说的人,忽视了传统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不是跟风热闹。”一个没有好的研究的文化,是很难得到推广的。
在他看来,学者研究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责任是尽可能地向大家提供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有非常宝贵的值得传承的内容,但是时间长了,而且资料不足,加之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上的缺陷和偏见,因此把传统文化的面貌真实地反映出来,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裘锡圭认为,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远远不够,即便是对我们最熟悉的老子和孔子,研究也非常有限。“现在外界对老子和孔子的很多宣传,并不是真实的老子和真实的孔子。老子的《道德经》,现在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种时尚,但是很多人根本没有研究过老子,甚至都不懂老子。”裘锡圭曾经获得过上海市社科类奖的《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和他最近刚刚完成的研究成果《<老子>的“宠辱若惊”是“宠辱若荣”的误读》,都是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研究才完成的。
事实上,不管是研究古文字学,还是研究出土的马王堆帛书,都必须根据扎实的材料进行大量的研究以后,才会得出结论。
裘锡圭自己就说过,要学先秦史,就要先学甲骨文,要认真学文字学。为了研究,他曾经整本手抄过《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卜辞通纂》、《殷契萃编》、《殷墟书契续编》等书,因为在他看来,治学方法、治学态度就是做事要实事求是和认真,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少不了实事求是和认真的精神。”
站不住脚的创新根本没有用
在治学严谨的学者看来,学术研究绝对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偶遇性的东西。“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对新材料、新方法固然要保持敏感,好的东西要汲取,但现在一些学者在研究传统文化时,一味追求‘出奇制胜’,自己的东西还没搞清楚,总想着把国外的新方法、新观点拿来套用。有些学者四处推广自己所谓对古典典籍的新说,但这样的研究最终都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创新根本没有用。”裘锡圭说。
在裘锡圭看来,还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一些学者对古籍随意解读,把很简单的道理用艰涩的、旁人听不懂的术语进行解释,以显示自己的学问,“这样以艰深问浅陋,是非常不好的,不要说把中国文化形象推广到国外,即便是在国内推广传统文化也是非常不利的。”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其中一定有非常宝贵的、值得推广的内容,但这不是用各种创新说,或者是四处推广就能够‘走出去’的,而是需要我们进行扎实的研究,酒香不怕巷子深。”裘锡圭说,只要有扎实的研究内容和思想,自然会吸引到全世界的兴趣。
文汇报首席记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