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重点赛事,“市民诵读大赛”自今年4月份启动以来,受到热烈追捧,近8万人直接报名参与。经过5个月的层层选拔,不仅诞生了首批“百位市民诵读达人”,更产生了最终的“10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会今晚举行。
参赛选手中不仅有学生、教师、公务员,更有祖孙同台以及夫妻档同时参与,他们中既有8岁的幼童,也有利用新技术学习经典国学的花甲老人……如何成为“国学达人”?“诵读进士”们传授了自己的经验。
8岁小学生背下600多篇古诗文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我和前人相比还有很多不足”,在现场面试选拔阶段,年仅8岁的小学生张人匀初生牛犊不怕虎,以全对的成绩轻松晋级。
据外公钱惠松透露,张人匀已经能背诵600多首古诗文。外公虽然也晋级决赛但最终止步于“10强”,他对小外孙取得的成绩欣喜不已。钱惠松介绍,小外孙两岁起就开始背唐诗,常常高兴地拿着诗歌卡片到处跑,背诵给家里每一个大人听。而钱惠松在教小外孙认读古诗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复习、筛选、抄写古诗文,自己也享受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快乐。
张人匀3岁上幼儿园之后,每天早晨总是先坐在小椅子上念完一首诗歌后才去上学。在路上,他用随意编的曲调哼唱古诗,边走边唱,晚上睡觉前,也总要学背一首或一段古诗文才能入睡。这一早一晚诵读古诗文成为了生活的习惯,因此,三五分钟不到的背诵时间对他来说没有太大的负担。“我觉得他并没有什么天赋,只是先人一步而已”,相比于憧憬诵读大会上取得好成绩,外公更希望张人匀能坚持走国学之路。“我也教他背过《伤仲永》,希望他能引以为戒,继续努力。”
花甲老人利用网络技术学经典
67岁的庞红是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十强中最年长的选手。他有着自己的绝活——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利用网络查找制作了《章句集锦》和《名家名句》等资料,原文标上红色,名家的解释用绿色,重点要点用上底色,利用各类记号供自己比照学习。庞红年轻时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毕业后在企业广播台工作。退休后,还参加了街道宣传团和朗诵班。在庞红看来,自己从小对文化方面的持续学习让他能够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
通过比赛,他对传统理念和国学精髓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将其运用到街道的宣讲活动中去。诵读大会后,庞红还准备通过培训班教小朋友朗诵课,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
一个词社培养3名百强选手
与单枪匹马学习国学不同的是,市北中学的“水云间”词社有着自己的学习“圈子”。2014年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决赛上最终产生了“百强”,其中“水云间”词社贡献了3名百强选手,严涵、王俊期又在总决赛中表现优异,最终进入十强。
王俊期告诉记者,妈妈通过唐诗宋词来教他学说话,“刚刚学会说话,我就学会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6岁的他已一一读遍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
王俊期说:“‘水云间’词社给了我们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我们在相互批评中成长,在点评别人作品的同时也有很多收获。”
如今“水云间”词社创办已有一年多,共有30多名成员。王俊期介绍,他们平时利用中午时间“相互切磋”,进行古诗词的研习与创作,将诗词写作当作排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除了诗词、古文,有时候还会写写歌词,希望能用创作来传承传统文化。
文汇报见习记者 祝越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