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赏花,看看皮影戏和花鼓戏,欣赏舞龙舞狮表演,顺便淘淘小商品,无论是城隍庙、龙华庙会还是真如庙会,在老一辈上海人的记忆中都占着一席之地,沉淀着上海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的庙会日渐式微,有些庙会举办期限大大缩短,有些庙会索性停办。
今天,停摆八年的真如庙会重启,也带来了新的思考:传统庙会如何契合现代化大都市发展,重新聚拢人气?传统民俗文化和城市记忆如何通过庙会这一载体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专家认为,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在商贸交易中创出独有特色是两大关键。
2000年以后,庙会“仿佛没了味道”
庙会文化在上海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已届米寿的上海老人陈至德如今回忆起当年盛况仍如数家珍:“城隍庙、静安寺庙会、龙华庙会是上海三大庙会,那时候我每年都去,把孩子举在头顶上,看花灯、舞龙、剪纸表演,给他们讲讲秦裕伯、布袋和尚的故事。有时候我也会去逛真如庙会、三林庙会,每个庙会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陈至德的记忆里,庙会达到顶峰阶段还在2000年左右,之后便逐渐式微,“仿佛没了味道。”事实的确如此,除了城隍庙之外,著名的龙华庙会已经从20年前的每年半个月缩短到现在的五天,而真如庙会在上世纪80年代恢复后,也因为种种原因,于2006年停止举办。
“庙会逐渐式微,主要是因为文化氛围的缺失。”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表示,庙会是上海本土文化的一个载体,由庙会发展形成的庙会文化几乎囊括了宗教、商业、民俗等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文化底蕴的挖掘程度往往决定着人们的接受程度,如果当地的历史文化、人物传说、歌谣谚语等民俗无法通过庙会这个载体传承到年轻人心中,那么很难延续。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则认为,作为老式庙会的重要活动——商贸交易的老化和不规范,也是庙会难以吸引人气的原因。近30年来,上海商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商小贩摆摊头、兜售小商品早已跟不上现代商业进程,自然会被淘汰。
现代庙会的新元素到哪里找
真如庙会时隔八年“老店新开”,新瓶装旧酒自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入新的元素。
在仲富兰看来,庙会文化有几大核心要素,除了起到寄托百姓民间信仰、规范社会意识的作用,也有娱乐身心、调节情绪,承担着促进当地市场繁荣、提高地区凝聚力的任务,新时代的庙会还需从这些要素中找发展。他认为,真如庙会要聚拢人气,不仅要在硬件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软实力建设,这里面有两大关键,“一是重塑文化氛围,在发展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度发掘文化内涵,比如当地的传说、人文创作、传奇人物等,还要创建区别于都市消费的独特商贸模式。”
“庙会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样办,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开始逐步转型。”龙华庙会项目负责人朱旌华表示,龙华庙会从民俗文化和商贸两方面着手“自我突破”,“我们重点挖掘吉祥出会、延续佛教文化等龙华地区的传统特色,并根据龙华的历史典故和传说编排原创舞台剧、开设故事会场,让年轻人寓教于乐。在商贸方面,我们摒弃了传统庙会的商品买卖,重点突出快要失传的民间手工艺,比如梨膏糖、春饼等,这些项目在我们的挖掘下可达到四五十项。”据悉,这几年龙华庙会逐渐放开了品牌预包装食品的口子,试图通过吃与购的巧妙结合来吸引人气。
“人需要记忆,社会需要历史,任何事情总有传承,庙会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朱旌华始终认为,虽然庙会正经历着转型期,若一旦找到新定位,将成为非物质文化的优质名片。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