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日之间的“严寒气候”正在等待春天的话,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已有更多柔软之物正在穿越坚硬的“冰层”。至少,这是24岁的仓冈骏和30岁的横山宗幸在上海所感受到的。
真实的中国与报道不一样
开心果咖啡店,位于长宁区一个安静的街角。那里是日本留学生仓冈骏经常去的校外“食堂”。他在那里找回想念的日式味道,也常在那里跟朋友聚会。仓冈有不少中国朋友,他被亲切地叫做“仓老师”。在他看来,这个与日本某艺人同样发音的昵称,微妙地把自己与中国——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邻居,联系在一起。“两年前刚来上海交大留学时,一句中文也不会说。”仓冈有些羞涩地回忆道,“不过被叫成‘仓老师’,让许多中国同学一下子就记住了我。”
这个关于名字的有趣故事让仓冈懵懂地感到,中日的民间交流并非像他在日本所看到和听到的那样,他很快对上海有了“接地气”的了解。某种意义上,那是一个与日本媒体报道中不太一样的中国。“在上海,对日本感兴趣的中国人比想象中的要多很多,会说日语的人很多,了解日本流行文化的人很多,喜欢买日本产品的人也很多。”仓冈说,虽然并不知道这些人是否喜欢日本,但维系两国民众彼此生活的纽带,却真实而深刻地存在着。
比仓冈年长6岁的横山宗幸,同样感受到了中日之间的“纽带”。横山宗幸毕业于日本名校庆应大学,留学英国,如今来到上海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提起中国,他会直接想起“历史感”和“多民族”两个词,前者代表悠久文明,后者折射多元文化。而且他认为,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力难以低估,比如饮食文化。“尽管在日本吃到的中国菜都经过些许改良,但它们遍地开花,早已融入普通日本人的生活。”来上海后,他看到了一个比想象中更具开放气息的中国,民营经济的茁壮发展令他印象深刻。
或许大家都需要补课
在上海的日子是平静的,几乎感受不到中日关系不良的影响。但作为在华日本人,仓冈和横山偶尔也会思考关于中日关系的宏大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存在感增加,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力也在增加。原有的国家力量平衡正被打破。”横山认为,显然需要时间适应新局面。仓冈则认为,历史认识问题,是中日两国交往中的一个“梗”。“日本曾侵略中国,这是一个根本原因。”他说。然而更值得思考的还有:“为什么过去那么长时间,两国关系依旧是今天这个状态?”他承认,由于自己是战后许久出生的,对于中日两国那些纠缠在一起的历史,“知道,但感觉不一样。”
仓冈认为,两国之间正确地传递相互认知非常重要。交流一旦减少,就容易产生误会。“在这个意义上,日本需要补习的一课是,应该意识到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日本人的生活已经跟中国密不可分。”在他看来,许多日本人也希望,除了一个“历史的日本”,一个“当代的日本”也需要被中国人看见。
横山也有自己的看法:“大家都应从每一个具体的个体层面来认识彼此,而非简单地用‘日本人’或者‘中国人’的大标签来看待对方。我是日本人,但我不代表日本这个国家。”横山喜欢与他的中国朋友们一起聊天、吃饭和旅游,并且谈论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横山和仓冈在周末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中日桌游会,吸引了一些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参加。“玩游戏,是一种可以跨越语言和距离障碍的交流方式。一起玩游戏,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有了碰撞交流的可能性,”仓冈说,“如果大家一起来玩游戏,那么马上就能变成朋友。”他们也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中日年轻人之间的“纽带”。
文汇报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