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八一五”,日本的战败日。二战已经结束了69年,如果说日本早就实现了经济上的战后复兴,那么它至今却仍然没有走出发动侵略战争和战败所带来的重负。东京的靖国神社正是这种重负的物理象征,是否参拜靖国神社因而也成为衡量日本政治人物历史认识和分量轻重的一杆秤。
去年年底,再度出任首相时间不长的安倍晋三一意孤行,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引起国际上一片哗然,连头号盟友美国也在第一时间表示“失望”,日本对华、对韩关系由此坠入谷底,至今还没缓过劲来。这次,在被暧昧地称为“终战日”的日子到来之际,安倍虽未亲自参拜,但这并不表明他已幡然悔悟、意欲痛改前非,而仅是一种收敛而已。毕竟,国内外各方面对他是有压力的,这种压力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来自中、韩等国的压力。安倍再次上台以来,在国际上跑得颇为勤快,但却至今未能到访作为重要邻国的中韩。不仅是高层互访中断,即便是在国际多边场合,也未能与中韩领导人进行会晤。在此情况下,安倍不能不考虑如何解套。二是来自美国的压力。上次安倍一意孤行参拜,逼得美国前所未有地放出重话。这些话安倍当然不会忘记,他不得不好好掂量一下。三是来自国内的压力。不久前安倍内阁决定重新解释宪法第九条,解禁集体自卫权,引发国内广泛疑虑,连自民党内意见也不统一。这一现实迫使安倍放缓有关进程,以寻求国民的“理解”和更多的国内“支持”。
当前的中日关系,仍未走出2012年爆发的钓鱼岛危机之困扰。这场严重危机给中日关系造成了重创,中日关系陷于邦交正常化四十多年来最严峻的处境,可谓元气大伤。虽然引发危机的“国有化”决策是安倍上台前的民主党政府作出的,但此后安倍的所言所行更进一步加剧了危机,而非缓解之,日本内外都在看着安倍将向何处去。
一段时间以来,日本通过种种渠道、以种种方式表示希望在今年11月的APEC北京峰会期间实现日中领导人会晤。既然如此,就需要为此创造条件。从目前情形看,这条件还不具备。这次安倍不到靖国神社参拜,未必一定能实现会晤;而如果安倍再去参拜,则必定不可能实现会晤,且双边关系一定会雪上加霜。不去参拜是明智的,但也只是暂时的。
日前,中日两国外长在东盟地区论坛召开期间在缅甸接触,这是两年来这两个互为重要邻国的国家外长之间的第一次接触,仅从这一事实,就可见中日双边关系很不正常。现在两位外长接触了,是一种缓和的迹象,对于改善双边关系是有利的,但中日关系的缓和是否可持续,则又另当别论。从现在到APEC北京峰会还有三个来月,就目前形势看,要实现日中领导人会晤,日方还要做出更多努力。因此,安倍的不参拜,固然是正确的一步,但也只是很小的一步而已。
多年来,名为靖国神社的这处地方成为了日本的沉重负担。日本的政治人物始终没能摆脱掉这种重负。小泉纯一郎任首相期间,不顾各方的坚决反对,每年都前往靖国神社参拜,引起邻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愤慨,极大地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而改变这种局面的还是继小泉之后第一次出任首相的安倍。再次出任首相后,安倍却“痛心疾首”地表示后悔前一次首相任期内没去参拜。从这种表示中,已经可以看到安倍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和所谓的“信念”。
日本的政治人物,常把自己的“信念”拿来作为其不当行为的理由。且不说这种“信念”的是非如何,就其结果看,它损害的是日本的国家利益。当国家利益受损时,这种所谓的信念以及在这种信念指导下做出的行为,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更重要的是,这所谓的信念本身很可能就是似是而非甚至是不分是非的,比如,把加害于他国的武力侵略行为视作一种崇高的“为国捐躯”,那就在根子上出了错。日本政治人物若不从根子上纠错,那么将来还会有无穷无尽的麻烦。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吗?
任晓(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