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当地时间5月24日晚落下帷幕,各大奖项一一揭晓。作为影展主席吉尔·雅各布执掌的最后一年,本届戛纳在奖项归属上力求一碗水端平,大师与新人、艺术与商业个个有份,皆大欢喜。然而,看上去的多元与均衡,实则消减了影展自身的特色,这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正在逐渐沦为一架“梯子”——既是小众艺术圈内年复一年的晋升通道,也成了获奖影片转战好莱坞名利场的爬升台阶。
“人情味”还是“人情”
本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中,最高荣誉“金棕榈”奖由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冬眠》摘得。评审团大奖荣归意大利女导演爱丽丝·洛尔瓦彻的《奇迹》,在此之前洛尔瓦彻仅拍摄过一部长片,可算是影坛新人。评委会奖则分别颁给了25岁的加拿大“神童”泽维尔·多兰和84岁的法国新浪潮“鼻祖”让-吕克·戈达尔,两人是本届竞赛单元最年轻和最年长的导演。美国导演贝特尼·米勒凭借《狐狸猎手》斩获最佳导演奖项,最佳编剧奖则由俄罗斯电影《利维坦》获得。一再被诟病为过于“窄化”的戛纳,此次似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有评论盛赞本届电影节不偏袒、不倾斜的评奖结果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
然而,这份令人皆大欢喜的获奖名单,折射出的究竟是人情味,还是人情?戈达尔与多兰都是戛纳电影节的熟人,“长幼兼顾”的潜台词其实是“谁也不得罪”。“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得主凯内尔·穆德卢佐也在戛纳主竞赛单元有过两次亮相。而“金棕榈”赢家努里·比格·锡兰此前曾4次入围主竞赛单元,费比西奖、最佳导演、评审团大奖都已齐全,独缺一尊“金棕榈”奖杯完成最后的“加冕”。有意思的是,在今年电影节开幕之前,还没有人看到影片内容,博彩公司就为该片开出了1赔5的夺奖赔率,领先于其他所有参加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这恰恰说明,戛纳的“圈子化”已经众所周知,一个熟悉的名字往往比电影本身更有竞争力;而锡兰的戛纳征战经历也证实,在这一电影节划出的小众艺术圈内,得奖,正是从“圈子”外围一层层往核心靠近的捷径。
为转战好莱坞擂台“镀金”
本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结果一经公布,《好莱坞报道》就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狐狸猎手》、《特纳先生》和《星图》这3部英语影片都拿到了至关重要的奖杯,这将为它们参加接下来的好莱坞电影赛季增加筹码。”
该评论指出,尽管戛纳的奖项并不直接与奥斯卡对接,但能使获奖电影和电影人的履历大为风光,在其他各大电影大奖的竞争中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我在戛纳获过奖,值得评委认真看待。这已经成为大多数英语电影参赛戛纳的逻辑——这里是“冲奥”的最佳跳板。
《狐狸猎手》的导演贝特尼·米勒是好莱坞近十年来崛起的知名导演,2005年由其执导的《卡波特》和2011年的《点球成金》均在奥斯卡获得多项提名和奖项。其发行公司索尼经典的合作总裁迈克尔·贝克表示,公司正在拟定竞选好莱坞各大电影奖的名单,《狐狸猎手》原本只准备竞争最佳演员,但是“戛纳让我们知道这部电影在导演方面有着大师级的成就”。同样的,电影《星图》就奥斯卡一贯的口味来说,可谓“问题百出”,但是这次主演朱利安·摩尔既然在戛纳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好莱坞的评委们就势必要将她的演出拎出来仔细看一遍。
事实上,问鼎第84届奥斯卡的影片《艺术家》,就是凭借在戛纳电影节上的抢眼表现而被相中,上了奥斯卡的大擂台。戛纳,这个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已经日益成为获奖影片通往其他影坛名利场的爬升阶梯,而“金棕榈”等奖杯的作用,就是为其履历“镀层金”。
文汇报见习记者 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