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乃儒1935年11月生。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课教学。1997年3月退休后,继续进行儒学与文化比较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主编《孔子百科辞典》《辞海·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三百题》,参与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等。
核心观点
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当务之急是如何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儒学的重构现在是时候了。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
重构儒学正当时
儒学的现代重构这一课题,在上世纪末,正逢世纪之交时,曾在学术界热烈讨论过,当时是对海外学者提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回应。到现今,又过了20多年,儒学的内部、外部情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来研究“儒学的现代重构”,时机已趋成熟。
首先,笼罩在传统文化上的种种极左的负面认识已逐渐澄清。随着最近几年儒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凝聚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对儒学思想资源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出土文献不断涌现,呈现中华文化复兴的曙光。继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老子》等文物之后,90年代郭店又出土了一批楚简,震惊了海内外汉学家。子思佚籍的发现,使孔孟间传承之缺环得以填补。此后又整理出上博藏楚竹书、清华藏战国竹简和北大藏西汉竹简。研究“早期中国”文化已形成一个热流。
当今儒学研究深入表现之一:研究思路有新的拓展。学者们分别提出了:生命儒学、生态儒学、实践儒学、情感儒学、生活儒学、制度儒学等,从各个角度展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
当今儒学研究深入表现之二:再探儒学核心范畴受到重视。上世纪80-90年代,一批学者以全新的思路来研究儒学范畴。如庞朴析“中庸”,牟钟鉴释“诚”,张立文倡言“和合”,都曾拨动众学人的心弦,影响深远。随后的学者研究其儒学范畴来,也同样扎扎实实。例如余治平阐发“忠”与“恕”,写出48万字的专著。骆承烈传承“孝”,不仅写了《社会和谐的基石——孝》专著,而且还编出十二册的《中华孝文化集成》。此外学术界还有关于“礼”、“慎独”等专著陆续问世,不胜枚举。
再次,儒学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呈现先达扛鼎、新人辈出的喜人景象。这是儒学可以实现现代重构的组织保证。曾几何时,当新世纪来临之际,多位德高望重、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大师相继去世,我们曾经担忧国学重振受阻。所幸的是,在各省市的高校、社科院中的儒学研究机构里,仍有一批学术骨干。他们不为市场经济中刮来的各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狂风所动,安于相对清贫的生活,埋头于学术研究。他们所著的一本本专著,所编成的一册册刊物,所主持的一场场论坛,都似一盏盏薪火相传的明灯。
更为可喜的是一批学术新人崭露头角。他们的成长是文化复兴事业的希望所在。最近一群青年才俊,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提出诘难,出了一部名为《何谓普世?谁之价值?——当代儒家论普世价值》的书。此书篇幅不大,但即面世便被广泛关注。
复兴儒学的力量不限于学界,民间的“草根儒学”也值得重视。现在,已经出现了民间创办的非盈利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学堂书院,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已有几十个;国学进家庭、社区、中小学刚起步,已涌现一些“孝文化村”、“礼义文明社区”之类星星之火。
最后,儒学的现代重构的根本动力,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发展趋势。
国家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到日程上来。很难设想隔绝、摒弃传统文化而能建成文化强国。而具有悠久、深厚、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当务之急是把占中华传统文化主干地位的儒学系统,尽力梳理与重构,使现代化建设能植根于其上,并真正形成为文化软实力。可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文化传统破坏容易重建难,国民正陷入价值观迷失的困境。如何借儒学之振兴,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之建设,已经成为文化工作者文化自觉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