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的科学评估及其存在的问题
判断我国城镇化进程是否合理,不能片面地仅以发展速度的快慢或发展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而是要看城镇化的健康状况,即要更加重视考察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确保城镇化真正成为促进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以及改善民生的内在动力。回顾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虽然建国以来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并非平坦顺畅,而是在曲折探索中前行,但我国城镇化的总体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欧美发达国家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然而,城镇化进程并不是越快越好,要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新增就业岗位、资源、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可持续的关系,不能依靠透支土地、透支资源、透支环境推进城镇化。倘若一味地将长期累积的城镇化压力在短期内完全释放,则极有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从目前我国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以及土地、能源和水源供应以及环境设施的建设能力看,尚不能承受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繁重负担,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粗放型发展模式问题、城市过度扩张问题、农民工非市民化问题、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城乡新二元结构问题、土地确权制度缺失问题、城市就业供给不足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国外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比较与启示
从国外城市化发展的实践看,城市化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各国工业化的起步时间、国内资源状况、国际经济环境、国家制度安排、经济发展模式、科技进步程度等诸多因素不尽相同,造成不同国家及不同经济体的城市化道路及其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这些差异特征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城市化的发展规律看,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总体上来说都可以看作工业化的产物,而城市的人口集聚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城市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又进一步强化了人口集聚作用。
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看,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基本同步,而印度、巴西等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严重脱节,表现为“超前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
从城市化的发展模式看,发达经济体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关系由不协调逐步走向协调,城乡差别从先扩大到后缩小以至基本消失,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城市的扩张而忽略农村的发展,造成城乡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显著,并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从城市化的空间布局看,发达经济体的大中小城市基本协调发展,并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形成特定的城市网、城市圈及城市带,而发展中国家多以集中型为主,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
从城市化的实现机制看,发达经济体主要依靠民间力量与市场机制,通过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来实现城市化,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助的城市化道路,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主导,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预力度及干预范围已完全脱离市场主导的轨道,从而极易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