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当然是在娱乐范畴里边,套用王朔冯小刚那个年纪的大院子弟熟悉的话术体系——12月29日凌晨开始,“大导演”冯小刚三个小时内连发七条微博,破口大骂“恶意影评”,彻底站到了一度深深喜爱的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面对自觉不公正的言论,冯小刚当然有反击的需要。但任何举动均不可抽离具体的滋生土壤孤立存在,犹如歌星在演唱会上和自己的歌迷口角一般,真性情则真性情耳,然愚不可及。
有人把冯小刚和王朔此次联手的《私人订制》称为“大院子弟最后的狂欢”,萧索之意昭然。冯小刚和王朔均生于1958年,距离生理上的退休年龄还有点日子,但是仅从这部电影以及冯小刚连发的七条微博看,“老人气”已然升腾。“老人气”的电影作品其实和现实生活中我们知晓的“老人气”并无本质区别——固执、糊涂,不知道(我们)在想什么要什么,并常为世道不古人心疏离痛心疾首。麦克阿瑟说,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文艺从业者的老,不是年轮而是心,童心和想象力衰竭,滋生怨气,怨气囤积已久依然一条道走到黑的,老人气不请自来,这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同为大院子弟,同年的王朔实际上一直在扮演冯小刚“精神教父”的角色。从1990年代中王朔倒霉冯小刚单飞之后,维系精神营养的“脐带”从未剪断。纵观冯小刚这些年的作品,只有在拍摄非常王朔风格的东西——那种小品扎堆俏皮话够全国人民引用、回味一整年的时候,他才是身轻如燕的自己(当然是那个在王朔羽翼呵护之下的“自己”),一旦脱离了王朔的语系,无论是《集结号》还是《夜宴》,导演本身都透着强烈的不自信(我甚至可以想象朔夜嘬着牙花子鼻孔里喷出鄙夷的气息一如当年他毫不留情地骂老谋子:你这是神马东西?臭大粪!),那些时候,冯小刚更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根据工艺流程手册亦步亦趋,灵魂出窍已无所谓,条件反射即可。
可以这么说,这许多年来,观众熟悉并买账的是冯小刚代言的那个王朔,冯前台皮相,王后台灵魂。在熟谙了如何把一个个小品在90多分钟里摆放妥帖之后,还有点追求的冯小刚做过突破的尝试,但很显然某些类型影片票房的成功并不意味你可以无往不利,很多时候资本家也不允许你由着性子来。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某种需求如何释放,王朔原创的3T公司号称可以帮你好梦一日游,但显然这个超现实的公司并不真的存在,否则冯小刚倒可以成为长年VIP顾客——在3T公司的帮助下,冯导终于拍出了像《拯救大兵瑞恩》或者《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的“史诗大片”,彻底完成一个屌丝美工到国际大导演的逆袭。
说到3T公司,有必要给现在的年轻朋友普及一下相关知识。1980年代末,米家山拍过一部《顽主》,第一次将王朔的3T公司搬上银幕;1997年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把8年前的3T公司故事翻出来炒了一遍,大卖;16年后,《私人订制》里3T公司里再度开张。换言之,24年里,抓得紧的话孩子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我们的一线导演还在Ctrl+C、Ctrl+V。
在冯的“剩宴”上,最多的就是这样残缺的“馍”。王朔咬了一口,米家山咬了一口,冯小刚咬了一口,大赞美味;过了几年,冯又回来抓起剩馍大嚼,而这一次,王朔看上去也津津有味地嚼起了被无数人嚼过的,他当年自己蒸出的那一只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