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领域不够用 金融机构不来用 国产“超算”该如何物尽其用
本报记者 陈韶旭
全球超级计算机最新TOP500排名近日公布,中国超级计算机再登榜首。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曙光5000A“魔方”自2009年上马至今已经用了近5年,排名也从当年的第10位掉落到了第237位。尽管如此,“魔方”运算速度达到180T(万亿次),从事科研绰绰有余,资源仍然存在闲置。记者调查发现,在超算民用领域排名前两位的气象和金融计算中,一方面气象不够用,一方面却是金融不来用。超算未能物尽其用的背后,是对数据再利用能力的薄弱。
气象局“搭车”不成选择退出
上海气象局今年8月新购的IBM超级计算机,这两天正在机房内进行最后调试,用不了多久,这部运算速度达到50T的超级计算机就将与现役32.6T的国产曙光超级计算机一起,为天气数值预报服务。
上海气象局曾经一度是上海超算中心的客户,后来却退出了。上海气象局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主任杨礼敏说,2001年气象部门想购买超级计算机,恰巧上海超算中心成立,当时想过共享资源,但后来遇到了几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首先是计算资源。气象局数据量非常大,如潮汐一般,每小时要涌向张江;迅速运算之后,又要及时返回浦西处理。当时神威1号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每秒3840亿次,系统占用率在试运行时就达到了63%,超算中心无法保证让气象局在固定时间独享。
其次是软件使用习惯。虽然都是基于UNIX系统,但内部命令有细微不同,光业务系统移植就要花一个月时间。
第三也是决定性的因素,是数据传输带宽不足。当时气象局没有足够经费从浦西到张江拉专线,最后经多方协调得到了一根5M带宽的因特网专线。
眼看搭不上超算中心的“车”,而天气数值预报又是大趋势,上海气象局只好退出。2008年为保障奥运会和世博会项目,气象局引进IBM超级计算机,在世博园区能够做到100米的网格化预报,在全市范围也能做到1公里网格小尺度预报。如今上海气象局各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接近100T,但这很快又会不够用,因为如果要更加精细网格化预报,计算量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此吃资源,恐怕气象局很难再回超算中心了。
金融计算尚未走出数据孤岛
现在上海超算中心每年对外提供计算服务收入为1000多万元。商飞、商发、宝钢、上汽、大电气和船舶企业等都是常客,还有一些新药开发以及汽车零配件厂商也会用到超算。但除科研外,计算资源闲置的状况仍然存在。上海超算中心一直想引入金融计算,却也遇到了“瓶颈”。
金融计算是超级计算机的第二大民用领域。从理论上说,金融业应该是超算中心的主要客户。上海超算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纽约交易所量化交易占到全部交易的50%,基本属于“人机大战”。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全球名列TOP500的高性能计算机中,有近10%被用于金融计算,而这个数字在中国仍然是零。
上海的金融机构已经突破千家,它们未来创新的动力,完全可以来自超级计算。离上海超算中心不远,就是中国银联的数据中心,再加上交行、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以及一大批信用卡中心等金融机构的机房,上海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数据中心,但目前这些数据的应用开发却做得相当不够。
金融数据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国有大金融机构垄断着大量金融数据,造成“数据孤岛”。中国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其特点是加减乘除简单计算,对于存储的要求比较高,目标是反应迅速和可靠稳定,而对数据再开发利用计算的要求却不高。要知道,未来金融创新如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开发,都离不开超算的设计和运作。
金融计算的不足,还抑制了上海金融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现在提到金融信息,汤姆森路透和彭博社的系统必定是大多数金融机构的首选,这两家的成功正是使用了基于超级计算的金融数据处理。上海超算中心的研究认为,多数中国金融信息提供商将核心技术集中在终端和软件开发上,通过提供符合中国人使用习惯的接口来弥补数据处理、分析等技术方面的不足,总体行业尚不成熟,其所占全球市场份额尚不到2%。多数现有从业者还只是停留在向客户提供较为简单和粗略的金融信息产品上,尚未涉足更为深层和高端且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更高产品附加值的计算金融和金融分析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