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回归之作《私人订制》昨天全国公映,影院排片量达到惊人的61.8%,引发一片哗然。
一部片子雄霸排片表,《私人订制》并非首例。此前《小时代》上映时,超过四成的排片量也引起观众和其他影片的不满。所有人都会说,这种现象不正常,电影市场应该百花齐放,但为何始终难以破局?
影院现实压力,“法国模式”难移植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教授表示,“一片独大”伤害市场资源的公平性。巧的是,导演贾樟柯曾经发过一条微博,称法国政府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考虑,规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家影院的排片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他补充说,对那些卖座影片,影院会延长放映周期,“放两三个月都没问题,用时间换空间,以此来保证回收票房,而不是在单一的时间段里垄断放映渠道。”这种做法经过多年实践,已经被证明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但贾樟柯同时认为,这样的“法国模式”很难移植到国内,最大障碍是国内影院面临的现实压力。他分析说,国内大多数影院都是在同一阶段发展起来的,采用的都是同样的地产经济模式,运营成本、物业、租金,都是影院经理人每天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影院要挣快钱,没有办法那么从容”。星美院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影院排片,一看市场反应,二看宣传力度,归根到底,就是看一部影片能给影院带来多少票房。
优质电影太少,“美国模式”难效仿
然而,为什么只有“大一统”排片,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没有选择。
在“法国模式”之外,其实还存在着一种“美国模式”。石川介绍,美国尽管没有政府的硬性规定,但也不会出现一部影片在排片上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在他看来,这是电影样态足够丰富下的市场选择结果:“没有一条院线、一家影院敢把大部分银幕拿出来放同一部电影,因为同期有竞争力的电影很多,把宝都押在一部电影上,那其他片子的钱你还赚不赚?”
曾经担任星美影院华东区副总经理的钱峻崖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表示,“一片独大”的背后,是我们并没有实现真正的院线制。院线制的实质是分众,是不同影片的同期放映,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有足够多有竞争力的影片。他举例说,如果和《小时代》同期上映的还有一部《大时代》,那影院就不会趋之若鹜。“如果说同档期市场需要有5部等量齐观的电影,那我们的现状是只有一两部。”事实上,国内曾经有过分线放映的尝试:2011年贺岁档里,博纳旗下影院就没有上映《金陵十三钗》,而是上映了自己出品的《龙门飞甲》。然而,这个案例更多地被业界视为两个制片公司之间的竞争。在此之后再也没有新的案例出现。
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