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特质的上海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孕育了无数璀璨的艺术瑰宝,其中,小校场年画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及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而熠熠生辉,成为海派文化的珍贵遗存。2020年上海书展首日,由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联合策划出版的《晚清上海生活史:小校场年画中的都市风情》举行了“沪渎宝华,溢彩流光”的新书首发式,以及基于小校场年画的文化内涵提炼、开发的文创产品首发展示。
《晚清上海生活史:小校场年画中的都市风情》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揭示晚清上海风物风貌的难得的形象史料
小校场年画是上海年画的“代名词”,鼎盛于中国传统年画最后的巅峰时期,在继承苏州桃花坞年画精髓的基础上,融入地域、时代特色,与上海的市民文化与情趣、社会发展与变迁紧密结合,真实记录了上海开埠后五光十色的市井民情、洋场风俗,描绘了开埠之初西风东渐的沪渎风情,反映了华洋兼容、新旧接替的社会风尚,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表述载体。其题材选择、构图方式、色彩搭配、绘画风格,乃至印刷技术等方面,充满浓郁的都市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传统年画的“小校场风格”。
▲小校场年画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小校场年画逐渐沉寂,其历史文化价值在大众中缺乏知晓度和认知度。据统计,小校场年画目前仅存1000余幅,且与其他年画种类相比,整理、研究工作也相对缺乏。为守护好这一上海本土文化记忆,使城市文脉得以接续传承,近年来上海图书馆积极致力于小校场年画的整理、研究,不仅作品收藏数量为海内之冠,且基本囊括了其中代表性作品。
亮相此次书展的《晚清上海生活史——小校场年画中的都市风情》一书由小校场年画研究领域权威学者张伟等撰著,在爬梳剔抉、参互考寻的基础上,对小校场年画进行汇集、展现、解读。本书积作者多年研究小校场年画的心得及成果,从年画的内容、制作、传播、演变等方面揭示了晚清上海的风物风貌,介绍了上海作为近代新型城市最初的市井风情。本书注重年画作品的个案研究,并将其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在年画与语言流变、年画与公众活动、年画与外来事物、年画与民众心理等等方面都作了探讨,多有创新和阐发,为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提供了难得的形象史料。
▲小校场年画
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生活对接融合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小校场年画文创产品精彩亮相。上图团队以“承古萌新瑞蔼盈门,祈福迎祥创想无限”为理念,通过提炼小校场年画中具有标识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视觉符号,开发了叶吉、童趣、得胜三大主题系列文创用品,寓意“助您诸事叶吉,葆您赤子童趣,伴您旗开得胜”。产品品类丰富,既有书签、便利贴等案头文具,也有背包、服饰、料理盘等日常用物。
这些文创用品以小校场年画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经典故事、经典场景为素材,在把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设计语言构筑了小校场年画IP的物化形态。例如,“叶吉”便利贴,图样取材自小校场年画中《兰生贵子》《弄璋叶吉》《满堂红》《闹新房》等场景,以丹青胜意,渲蘸吉祥顺遂。“猫蝶”T恤、“繁花猫戏”杜邦纸包借取猫在传统年画中祛灾辟邪、祈福迎祥的寓意,融合传统年画意趣与当代视觉表达,赋予其新的内涵,重构了一幅妙趣横生的“繁花猫戏图”。“长春富贵”料理盘精准复刻年画经典样式,将文化端上餐桌让艺术点缀生活。“状元桥”牛仔包以年画《新刻蔡状元起造落(洛)阳桥》为素材,寄寓少年得胜,大展宏猷。“马到成功”胸针·书签采用分体式设计,胸针、书签一物两用。“卧龙凤雏”T恤,再现年画中西洋斗鸡场景,取其谐音“吉”,寓意大吉大利。
▲小校场年画“西洋斗鸡”及其文创T恤
这些特征突出、个性鲜明的文创产品,符合当下审美需求和生活需要,赋予小校场年画与日俱新的时代内涵和鲜活灵动的现代化表现形式,将有力推动海派文化的精神内蕴经由文化消费的渠道向社会生活深度渗透,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通过与当代生活的对接融入而焕活新生。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林峻表示,小校场年画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其人文蕴含深厚、信息承载密集、群体心理表现鲜明,具有鲜活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传播力。本次图书出版及文创产品推广,旨在将小校场年画打造成为海派特色突出、城市特质彰显、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知名文化品牌,强化公众对海派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树立起上海文化标识乃至文化精神的新旗帜,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赋能助力。
▲小校场年画文创书签和背包
相关链接:上海小校场年画
上海小校场年画发轫于苏州桃花坞。根据文献记载,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上海就已经有年画生产,但规模较小,不成气候。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后,桃花坞的年画业主和一些民间艺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入上海,落户城南小校场,有的开店重操旧业,有的受雇于原有的年画店主。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为上海年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小校场因临近城隍庙,以庙会而兴起市场,逐渐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光绪末年,有人撰写《竹枝词》描写年画销售场景:“密排争战画图张,鞍马刀枪各逞强。引得游人多注目,买归数纸慰儿郎”。当时上海小校场一带经营年画的店铺有几十家,小校场遂有“年画街”之称,小校场年画也成为上海年画的代名词。在流传于世的小校场年画中,还能找到当年经销年画的商家名号,如芳记、源兴号、爱莲堂、沈文雅等。上海成为继桃花坞之后,江南地区最大的年画生产基地和贸易市场。
▲小校场年画
小校场年画兼具传承与创新,既包括民间艺人所绘制的传统年画,也包括一系列由当时沪上文人画家如周慕桥、何吟梅、田子琳等参与创作的极具海派特色的年画,这些作品反映了上海租界生活和洋场风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传统年画题材的“小校场风格”。这些年画区别于传统年画,取材自上海地区百姓比较关心的事物景观,充满浓郁的上海气息,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因而广受欢迎。如周慕桥的《闹新房》《百子图》《舞龙灯》《各行各业风情图》《玉堂富贵》《福寿齐眉》等,既体现了作者的文人情趣,也是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海派文化风格,有力地提升了年画的艺术水准。
上海在开埠后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经济繁荣的同时,逐渐催生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海派文化。小校场年画正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崛起并繁盛一时。它孕育于具有深厚江南文化底蕴的桃花坞,在上海生根发芽之后,又与上海的市民文化与情趣、社会的发展变迁紧密结合,由此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与表现力。
这些年画是日常生活场景的再现,既是世俗生活在年画中的反映,也具有浓郁的传统年画气息,反映了市民阶层对年画审美的需求。而另一类具有时代特色的年画,则直接表现的是洋场生活,反映了新事、新物、新景,如《海上第一名园》《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这些作品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展现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成为了解当时社会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另外也有反映时事、提倡爱国的年画作品,如《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图》《国民汉兴三军司令》,这些年画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市民阶层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评价。
▲小校场年画
可以说,小校场年画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描绘了开埠之初西风东渐的沪渎风情,反映了华洋兼容、新旧接替的社会风尚,以及守正创新的审美情趣和一以贯之的开放气质。它是海派文化初生时期的有形载体,揭櫫了海派文化的发端,承袭着海派文化的基因,也蕴藉着海派文化传续光大的内生活力。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