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秘书胡乔木
说起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在中国是家喻户晓。这篇文章和《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一起,曾被称作“老三篇”,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背诵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的这篇名著是经过胡乔木整理之后发表,更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之所以要作《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也是因为胡乔木建议宣传张思德的结果。
张思德是一个孤儿,1915 年4 月21 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雨台山下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后,参加了长征。在部队,张思德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先后参加过黄泥坪、龙须寨、玉山等多次战斗和著名的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屡立战功,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抗战伊始,张思德所在部队也开赴前线。当时由于他身体患病,被留在警卫连,负责警卫八路军留守处和后方,并先后担任了副班长、班长。1940年春天,张思德随警卫连到延安,分配在中央警卫营任通讯班长。
1942年10月,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上级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他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分配。第二年春,组织选派他到中央警备团直属警卫队,也就是在毛主席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这把张思德给乐坏了,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当一名枣园哨兵!作为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张思德的。在枣园,张思德全心全意站好岗放好哨。每次毛泽东外出开会,他总是提前把枪擦得亮亮的,提着水壶早早地等在车边。毛泽东坐的轿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送的,车身宽大,可以乘坐十个人,车后还有一个专供警卫人员站立的踏板。为了安全,每次外出,张思德都站在踏板上。有一次,毛泽东拍着张思德的肩膀说:“小张,以后别站这儿,就坐车里,外面有危险的!”张思德说:“主席,没关系,后面还凉快呢!”
1944年夏天,为了解决中央机关和枣园的取暖问题,上级决定警卫队内卫班的部分同志到延安北部的安塞去烧木炭。张思德主动请缨。领导知道他在烧炭上有技术和经验,马上同意了他的请求。7月,他就背着工具,带领大家来到了石峡峪村这个大山沟里,开始了艰苦的劳动。张思德带领大家日夜奋战,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就烧了5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9月5日,为了加快进度,上级决定临时组成突击队,赶挖几座新窑。张思德与战士小白一组,两个人配合默契,窑很快就挖得很深。快到中午时,窑已经快挖好了。这时,突然,窑顶上传来两声“咔咔”的声音,接着从上面掉下几块碎土。张思德凭着经验,发现有情况,就一把将小白推出窑洞:“快!快出去!”他刚把小白推出去,只听“轰隆”一声闷响,窑一下子塌了下来。小白的两条腿也被压在土里了,张思德却被深深地埋在里面。小白一边拼命地喊一边拼命地刨土。但这已经来不及了,张思德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29岁。
噩耗传来,大家都非常悲痛。胡乔木和张思德都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在一起曾经朝夕相处,深深为这样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的牺牲而悲痛和惋惜。
深受毛泽东器重的胡乔木,此时不仅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还兼任中央政治局秘书、中央总学委秘书和中央宣传委员会秘书,他向毛泽东建议为张思德开一个追悼会,请他讲话。毛泽东同意了胡乔木的建议,并交代:“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二,搞口好棺材;三,要开追悼会,我去讲话。”
胡乔木迅速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根据指示,将张思德的遗体擦洗干净,换上新衣服,又买了一口好棺材,并定于9月8日在延安枣园的操场上开追悼大会。毛泽东还亲笔写下“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
1944年9月8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备团共1000多人,在延安为一个普通士兵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以来第一次召开如此规模的追悼会。
大会在向张思德默哀后,毛泽东带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和神色,就站在一个临时修建的小土墩上,为张思德致了悼词。毛泽东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从此,张思德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追悼会结束后,胡乔木根据自己在会场上的记录,对毛泽东的这篇动情的即兴讲话进行了认真整理,并在文稿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0世纪50年代,编辑整理《毛泽东选集》的时候,这篇讲话定名叫《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对胡乔木的整理,极为赞赏。
作者:丁晓平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张裕
来源:本文摘自《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在毛泽东邓小平身边的日子》,丁晓平著,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