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太多关于京都的书,多到不少人听到“京都”就要转开头。但我们对京都的了解又是多么千篇一律,京都拼命营造适于旅行者的舒适环境,我们按照攻略欣赏到十分标准的京都,的确如传说中说的那般,也适合拍照留念——只是如此么?好在有这样一本定居京都的人写下的书。书写者库索从前住在大阪,偶尔来京都会友、上花道课,去年秋天正式搬到鸭川之畔。对某个城市,从邂逅到客居,再到定居,必然需要反思、抉择、勇气,也会经历情绪的起伏。在她有关岁时风俗、市肆街巷的细节记述的背后,可以看到她理解京都的框架。这是她细细描绘的《洛中洛外图屏风》,她选择了京都,也被京都塑造。
我与库索认识是在2016年末,但我们单独第一次喝酒要等到2018年1月中旬。平常生活范围不会超过学校方圆一公里的我,很自私地把她约到学校旁一家叫“门”的居酒屋。后来,她把这家店写进了《春宵苦短,少女喝酒吧》。当晚告别后,忽而下起了雪。那是迎接她的初雪,“刚进车站,发现我满身堆满了雪。你到家了吗?”她发来短讯。我在微醺里预感,我们会做很长时间的朋友。
不久之后的节分祭,我与刚下花道课的她在著名的居酒屋“神马”相见。虽然在这里生活多年,但我去过的地方极少,更不用说这类很难预约上的居酒屋。那晚我们都喝了不少,恰好邻桌两位从广岛来旅行的女生说要去看吉田神社的节分祭,便一起坐公交车离开。库索在出町柳先下去,并将花道课剩下的一束郁金香与猫柳赠我。我抱着花束,领着新认识的两位姑娘,穿过吉田山麓摩肩接踵的人群,跌入流光溢彩的世界。由山脚至山顶,又喝了许多新酿的酒,是如梦如幻的美妙夜晚。
京都是孤独的城市,库索无疑享用这种孤独。她在书里介绍咖啡馆里某个位置,属于“孤独者的最佳选择”。又引东山魁夷之语:“只有作为自由和孤独的旅人,自然和风物才能够直接进入我的内心。”京都也是孤独者的最佳选择。这不是积极热烈的城市,没有什么大企业,就业机会寥寥,本地年轻人大多要去大阪、神户或者更远的城市工作。远离喧嚣的三四条商业街,夜里能听到的最多的声音,便是救护车的长啸——因为这里有许多老人。清晨比僧人们的诵经更早唤醒山林的,是昂然狡黠的巨大乌鸦。它们啊啊叫着,剌剌扇动的翅膀投下清晰的阴影。右京区、下京区、北区……有许多游人罕顾的萧条巷陌,不是印象中精致优雅的古都,而与日本大部分人口减少的城市街区没有任何区别。由旅人变成定居者,便要正视隐藏在“古都传说”背后的衰老、贫困与死亡,承担古都千余年来层累的叹息与孤独。
我在京都的生活十分单调,日复一日在学校,也没有打起精神认真学过花道茶道一类的艺术,似乎课业之外的任何趣味都令我倍感负担。库索在六角堂学习池坊派花道已有数年,我很羡慕。从前对池坊派的印象是过于适应现代生活,又太积极扩展海外业务。库索写她不喜欢太艳丽的花材,我深有同感。而她接下来写花道老师告诉她:“花道这件事,就是要把不喜欢的东西也处理得很好。”如当头棒喝。她认识花道的过程,仿佛也是接近京都的过程的譬喻。她写自己因被莲花吸引而开始学习花道,但却经历了漫长的修业,才有机会亲手侍奉莲花。盂兰盆节前,超市总有莲花卖,是为供养先祖。如我们这样远离故土的人,见到本地人这些与家族相关联的纪念行为,不免也有触动。在这本书里,库索很少提及故乡与来时长路,却在写莲花时突然忆起外祖母家门前的无花果树。又戛然而止,其中幽曲心境,都付与四时枯荣有定的植物。
写京都,自然无法避开寺庙、神社。她在书里写到一些我们平常不太容易去的深山古寺,黄昏的净琉璃寺已是离尘的彼岸之景,夜晚笠置寺的弥勒磨崖佛与红叶更是奇遇。库索是资深旅行者,到过地球的许多神秘之处,见过各种风景。面对自然景观产生的情绪、留下的印象,很多时候也取决于同行者带来的影响。走在京都的山寺,无数来过此处的历史人物、作家、艺术家,都是我们的同行者。库索还有相同时空的同行者,带着她到郊外,到深山,告诉她自己对于京都的心得。而一些同行者往往会在某个时刻消失,如逝水难归,唯有岸边不语的群山是永恒。
库索在书中提到许多与人的相遇、交往、告别,因为以京都为背景,所以格外难忘。而正因为发生在京都,所以十分安定。京都见过太多惊心动魄的离乱,我们无论怀着怎样的心痛与虚空,都能在京都环绕的群山里得到安慰。当我们跟随库索见了京都的春樱秋叶、寺社佛阁、咖啡馆、喫茶店、居酒屋……忽而画面一转,迎来了岁暮与新年。这是库索在京都安家后的第一个新年,已窥透京都“年中行事”的规则是“终”之惆怅与“初”之希望的交替轮回。
这几天京都降温,但我们都知道,不过数日,就将迎来满城樱花与无数看花人。京都人对这样的日子又眷恋又恐惧,爱世上无限繁华,又恐惧繁华盛极与转瞬消散的强烈冲击。京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应习得与无常世事相处的办法,而这本书也向我们透露了京都的这种智慧。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和库索一起,从最初对京都怀着兴奋、冲动、好奇的情绪开始,到渐渐放缓呼吸、成为一个京都人。
▲《自在京都》,库索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出版
作者:苏枕书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